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 进入论坛手机读报
大同是中国“煤都”,是典型的矿产资源型城市。大同的煤炭及其相关产业在全市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企业上缴利税等重要经济指标总量和增量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改革开放29年来,大同以煤为主的单一产业结构没有根本改变。长期工作在大同这样的资源型城市,并从事金融工作,就此结合大同资源型城市转型中金融工作的具体实践,着眼于全国资源型城市金融工作的现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就正确处理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与金融支持的关系谈几点个人看法。
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主要障碍 第一是体制缺陷制约资源型城市转型。一是趋利集中投资体制难以扭转。二是信贷投资形成机制缺陷。三是政府考核管理机制不尽合理。
第二是产业过度集中,制约资源型城市转型。我国资源型城市绝大多数兴起于计划经济时代,从产业结构分析,资源型城市的共性问题是主导产业单一,三大产业构成过度集中于第二产业的采掘、冶炼行业,第一、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且第二产业中的采掘业与配套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形成了紧密的产业链,整个城市对资源具有高度依赖性,城市产业结构难以对资源型产业的衰退产生缓冲作用。在此产业结构形势下出现两种关联性结果:一是区域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度过高,替代产业尚未成熟时加快经济转型步伐会出现工业景气指数骤降、经济增速减缓,甚至产生负增长预期;二是产业集中形成社会从业人员行业集中,资源型产业与替代产业争夺资源配置,抑制新兴产业发展。
第三是产业退出成本过高制约资源型城市转型。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退出成本过高。在资源型企业长达数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建立了企业专用设备制造维修企业和众多的矿区服务安置性企业,且不考虑资源枯竭退出专用设备及矿区关联行业的沉重包袱问题,适度有序退出成本补偿问题已给资源转型造成巨大的障碍。
第四是资金严重缺乏制约资源型城市转型。煤炭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原材料,计划经济受国家低价调销,经济转轨时期,初级产品外销收入仍难抵高附加值轻工产品返还所形成的资金外流,加之资源基地历史形成的社会负担沉重、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财政收入地方留成比例偏低等问题,城市转型积累严重不足。
第五是经济金融环境制约资源型城市转型。城市环境和基础设施是产业转型的前提和保障,良好的环境和基础设施有利于吸引资金和人才。在以往“先生产、后生活”的思想影响下,我国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欠债较多。另外,由于高强度的开发,资源型城市的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资源型城市信用环境不佳问题较为突出,恶意逃废银行债务导致金融业发展受限,企业直接间接融资困难。
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模式选择 从国际上看,西方发达国家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模式归纳起来可以分为四种:鲁尔区的补贴转型模式、九州区的高新产业跨越模式、休斯顿和洛杉矶的产业多元化发展模式和洛林的产业转轨和集聚模式。这四种模式可以概括为两种途径:一是通过产业链的延长使得原有产业向纵深发展谋得发展机遇;二是通过拓展或置换原有产业在产业的多元化中谋求新的发展空间。
我国将资源型城市转型归结为三种模式:一是产业延伸模式。二是产业替代模式。三是综合性模式。即支持发展资源型产业的同时,积极发展非资源型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或绿色农业的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其特点是在转型的兴盛期和衰退期较好,可以降低转型风险,但存在很大难度。
金融支持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对策 第一是加强政府与金融的协作,形成资源型城市转型合力。资源型城市转型是一项城市再造工程,涉及产业政策、财税政策、资源政策、国企改革和社会保障政策等,任务艰巨、涉及面广。政府部门应发挥规划者和组织者的作用,国家应针对资源型城市数量、经济特点、转型存在的现实困难深入调查研究,依据资源型城市的发展阶段、所处的经济区域特点、转型障碍制定出台专门支持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政策法规;建立资源型城市的资源开发补偿机制,通过国债、国家出资等方式筹集城市转型基金,制定适度的财政援助政策,提高资源型城市的财政转移支付比例,并通过贴息贷款,替代产业的行业税、所得税减免、提高税收返还比例等灵活多样的财政税收政策支持资源型城市进行转型;通过建设廉洁高效的政府、良好的商业氛围、高素质的市民和文明的社会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解决转型资金不足难题;多渠道筹集培训基金,用于产业工人转岗就业培训,培养一专多能的产业工人,解决资源转型城市转型就业过程中的技能制约问题。金融部门在支持资源型城市转型中,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产业转型为突破点,以培育新的支柱产业为目标,以拓展延伸产业链条和发展接替产业为重点,通过深化金融改革,创新金融服务,不断推进单一主导型结构向多元化主导型结构转变、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
第二是积极支持产业结构调整,促进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多元化。产业结构单一是资源型城市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资源型城市转型必须把经济结构调整放在首位。金融部门要充分发挥信贷利率杠杆助推器作用,推进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优化。要大力支持发展新兴替代产业,在依托现有高新技术产品的基础上,继续引入新技术、新产品,加大信贷投入和扶持力度,实现产业化生产,使高新技术产业在资源型城市形成规模;要重点做好再生资源的循环开发利用。另外拉长资源型产业链条。
第三是充分发挥金融的核心作用,加大对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支持力度。要充分发挥“窗口指导”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及时满足集体与民营企业合理资金需求。国有商业银行上级行对基层商业银行要给予适当授信权力,按组织存款的适当比例投放到区域经济建设之中,做到贷款审批与管理相一致,实现贷款权责对等;其它银行业金融机构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申报符合贷款条件的项目;积极探索以财政资金作为贴息资金、支农保险基金的财政资金与信贷资金的协调配合机制,利用资本市场,拓宽融资渠道,支持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
第四是进一步改善金融生态环境,维护经济金融和谐发展。资源型城市能否实现成功转型,金融生态环境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制约因素。只有不断改善城市金融生态环境,才能吸引资金聚集,产生资金的“洼地”效应,促进区域资金、要素流动,提升地方经济竞争力。改善和建设金融生态环境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充发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人民银行的参谋作用、金融机构和政府部门的配合作用。要注重对社会信用的宣传;要规范企业改制行为,切实维护金融债权;要采取一切行之有效的措施,帮助银行清收不良贷款,提高金融资产质量;要努力构建新型的政银企关系,加强三者之间的沟通和协作,为银企合作、银企双赢创造条件;要注重调动和保护基层金融机构的积极性,协调解决金融运行中的矛盾和难题,为区域金融稳定和金融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第五是深化金融改革,加快农村金融体系建设。要加速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形成农业政策性银行、保险为基础,农村各种所有制金融组织为主体,农村资金回流与民间借贷为补充的,具有竞争与互补的农村金融体系。一是调整农业发展银行的职能定位,强化其政策支农功能,充分发挥其在农业发展中的资金支持作用。二是规范农村信用社合作制性质,把支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作为重点,充分发挥其支农主力军作用。三是鼓励、允许民营性质的金融组织(村镇银行)进入农村,形成一个竞争型、多样化、生机勃勃的农村金融市场。四是形成资金回流反哺农业的有效机制,从根本上改变农村资金外流局面,用于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五是拓展涉农保险种类,构建风险管理和补偿机制,分散、转移支农贷款的风险和损失,保障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第六是加快信用担保机构建设,创新信贷风险防范机制。针对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下岗失业人员等担保贷款难问题,要适应资源型城市转型要求,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采取财政出资、企业出资、社会募集等政策运作或商业运作形式,大力发展中介服务机构,推进担保业务发展,缓解区域资金供给压力,减少银行信贷风险。
大同市商业银行党委副书记 崔庆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