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在这个小方桌上,王子平老人整理出了100多万字的民间文学作品。 |
他奔波数十年,整理出的民间文学作品有100多万字——农村老汉欲做“当代蒲松龄”
核心提示
骑着破自行车走街串巷,挖掘和整理即将失传的历史文化遗产——这是年近古稀的商丘市虞城县刘店乡刘店集村村民王子平的爱好。他根据搜集的民间传奇故事、民歌、民俗以及村镇历史,至今已编写整理出各类民间文学作品100多万字,被乡邻戏称为“当代蒲松龄”。
□记者陈海峰 通讯员曹杰文图
8月14日上午,记者走进王子平的三间破旧红瓦房,只见当门是一个古铜色的小方桌,上面摆满了用针线装订在一起的民间传奇故事、民俗大观等多册王子平整理的民间文学作品。
在外流浪专爱听民间故事
王子平说,1938年,他出生于刘店集,他的大祖父王名堂是清朝光绪年间的监生,父亲也是方圆几十里名气颇高的郎中。自幼受家庭文化氛围熏陶的王子平,六七岁时已熟读了《千家诗》、《童蒙史》和《唐诗三百首》等。
据王子平介绍,除了读诗学习,他还从小养成了爱听故事的习惯,尤其喜欢民间故事。从1962年至1967年的5年间,因为家庭原因,王子平一直在外流浪,以卖画为生。5年中,他走遍了大半个中国,领略了各地的风俗民情,这对王子平以后的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那5年中,我每到一处,都用心去感受当地的风俗民情,细心搜集当地的民间故事。有时没钱住旅社,我就到火车站的票房过夜,那地方经常聚集着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大家围坐在一起,相互讲述各自家乡的风土人情和民间故事,用来消磨时间。”王子平说,“好多时候,都是人家坐在地上专心地讲,我蹲在一旁用心地记,不知不觉竟然记了好几大本。”
四方搜集整理作品百万字
农闲时,王子平整天流浪在外,四处打听虞城各乡镇的民间故事、民歌、民俗和历史典故。为了一个稍微有点历史典故的古村庄、集镇或古寺,他会跑几十里路去刨根问底,弄清来龙去脉。
转眼间,王子平已经从一个风华正茂的青年变成了两鬓斑白的老人,几十年过去了,王子平仍然在艰辛地追寻着那个儿时的梦。
为了搜集材料,年近古稀的王子平经常骑着自行车一天跑100多里。2000年冬季的一天,60多岁的王子平骑着自行车到30里外的沙岗店乡了解天齐庙的历史。到了天齐庙后,王子平就忙着和庙里的工作人员、周围的老人聊天。等他准备返程的时候,才发现天上不知何时已下起了大雪。冒雪回到家不久,王子平就因为发烧被送进了医院。
为了弄清虞城县杜集镇的来历,王子平骑着自行车在杜集镇各个行政村“逛”了一趟又一趟,每遇到一个上点年纪的人就上前攀谈。
为了整理搜集来的材料,王子平在昏暗的床头灯下熬过了无数个通宵。“字字看来皆是血,百万著作不寻常。”如今,王子平已整理装订出《虞城民俗大观》、《古虞城名村镇来源及历史故事》、《中原名人名地及历史故事集》、《睢阳忠魂》、《金楼英雄》等各类民间文学作品30多册100多万字。
王子平家的经济状况较差,他为了筹集外出的路费,经常扛着几十斤粮食到集市去卖掉。一些村民不理解,还喊他“神经病”。
“老伴经常唠叨我,说我整天为一堆废纸累死累活的,图个啥?我啥也不图,就是为了不让这数千年积淀下来的民间文化在我们这一辈人手里遗失。”王子平说。
专家评价有些作品有价值
出版过《花木兰》、《李香君外传》等7部长篇历史小说的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刘秀森曾专程到王子平家调研过。8月14日,刘秀森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王子平搜集整理的民间文学,有些有一定的价值。比如他挖掘整理的清末捻军斗争的故事,就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这些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如果不去整理和挽救,就有可能失传,王子平这种做法值得肯定和鼓励。
虞城县政协副主席宋成树认为,民间文学作为一种被边缘化的文学形态,目前已很少有人关注,王子平如此执著地搜集整理民间文学,确实很令人钦佩。“我看过王子平老师的作品,发现他对民间故事、民俗民风等作品形式的驾驭能力很强,下一步我会对他的作品进行修饰和整理,拣价值较高的部分结集出版。”宋成树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