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 > 山西日报

坚持科学发展观 建设三晋新农村:出路——…(图)

  时间:2007-08-23 04:30 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 进入论坛手机读报

  春秋即成重镇,隋唐渐次衰败,这片沧桑的土地历经过一幕幕繁荣与颓废的大起大落。改革开放已近30个年头,在全国乃至我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石楼县9万余名农民仍然因为恶劣的自然条件等多种因素而无法摆脱贫穷。为帮助石楼县贫困人口脱贫,中央、省、市曾累计投入扶贫资金就达2.3亿元,各级先后派出扶贫工作队154支,历届县委、县政府从给钱给物的实物扶贫到兴办实体的产业扶贫,都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但终因自然环境恶劣,人口居住分散等各种目前尚无法克服的客观条件制约而顾此失彼。


  何日才能摆脱贫困过上富裕的生活?数辈石楼人梦寐以求。

  2007年4月10日,石楼县县长郭宝作为我省唯一的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县的代表,在国家财政部整合支农资金专题会议上作了典型发言,介绍该县在贫困山区建设新农村过程中的探索与成果,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最新统计资料显示,该县的发展指数已经在悄然间由全省倒数第一上升到第109位——石楼的穷根开始“动摇”了!

  盛夏时节,记者走进石楼,对该县整合财政支农资金开展扶贫移民建设新农村的做法和效果进行了详尽调查。我们理出这样的结论:一套全新的支农体系正在这里形成,一种明显的整合效益正在这里凸现。石楼县通过3年时间整合资金所取得的明显成效,不仅为我省贫困地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开辟了一条全新的出路,同时也给全省人民为实现“坚持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社会”目标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

  发端:穷则思变。一个山村的壮举,使新上任的县领导大受启发。在教训中反思,资金整合是在困境中逼出来的抉择

  1808平方公里的境内有5700多条沟壑,73%的国土面积水土流失严重,67%的土地是25度以上的陡坡地,自然条件相当恶劣,这是石楼贫穷的主要原因。全县9.2万农业人口分布在506个自然村,其中55.7%的村不足100人,73.9%的村不通公路,甚至有15%的村不通电。2003年,全县财政总收入1009万元,农民人均年收入仅475元,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全省排名倒数第一。

  同年8月,县委书记刘云成和县长郭宝到石楼上任。面对现实,二人决定走遍石楼的大小沟壑,进行一次全方位的大调研。这次调研中遇到的一件事,令二人大受启发。在对过去的工作进行认真反思后,刘云成和郭宝决定率领全县干部群众在石楼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进行一次前所未有的探索。

  小蒜镇大庄行政村共有600余人,散居在沟梁山峁中的13个自然村,各个村基础设施都很薄弱,要依次改善,乡村两级根本不具备相应的财力。同时,已建的公共设施使用率不高,造成有限的资金浪费严重。譬如,各自然村都有一所小学,在校学生人数都不到20个,每个学校配备一名教师,开展的是“复式”教育,村民承担着维护校舍和教师酬劳的负担,教学质量也是每况愈下。2003年开春后,时任大庄村党支部书记的周怀俊审时度势,在与各自然村的头头脑脑们商议之后,作出了这样一项决策:在一处名叫“教鹏焉”的山头上劈出土地,将13个自然村集中搬迁到此,统一规划,一次建设。他们发扬“愚公精神”,不等不靠,劈山平地建新村,新村的名字就叫作教鹏焉村。刘云成和郭宝在调研中恰好遇上他们平山造地的场景。

  大庄村的情况,不正是石楼县的县情么?过于分散的居住,导致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配套投入大,维护成本高,使用率低,群众负担重。一方面,群众渴望支农资金如大旱之望云霓,村村需求、户户期盼。另一方面,支农资金属于多头管理、定点投放,一般不允许转移投资地点,并且所有项目都要求县级财力配套。这种模式好处虽多,但在石楼这样的贫困山区,带来的直接后果却是“家家吃不饱”,各种资金基本上都“撒了胡椒面”。

  教鹏焉小村移民并大村,集中财力改善民生的做法,令书记和县长大受启发。要改变石楼县支农资金使用“撒胡椒面”的现象,何不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帮助群众搬离山庄窝铺,建设规模较大的村镇,并将各种专项资金整合使用,集中发力,重点突破?!

  在我国现行的模式中,农、林、水、交通、教育、医疗等各涉农部门都是定点、定项目下拨支农资金,一般不允许资金转移地点、更换项目。石楼县要想整合资金,改变各部门平均投资的模式,无疑是要担风险的。对此,县长郭宝说:“我们认为,只要有利于加快石楼经济社会发展,只要能使石楼人民脱贫致富,只要我们自己不从中牟取一分私利,哪怕担点责任、冒点风险,也是值得的。”

  石楼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遇到了千载难逢的机遇。2004年4月,财政部下发了“各省选择一至两个县进行支农资金整合试点探索”的通知,省财政厅借助石楼县移民搬迁的平台,决定石楼县先走一步。吕梁市委、市政府的主要领导也希望石楼在支农资金整合上要试点突破,力争走出一条新路来。鉴于此,县委、县政府大胆提出以建设新农村为平台,整合使用支农资金,实施移民牵总工程,按照“进镇、沿路、下山、出沟”的原则,把散居在全县506个自然村的8.9万农业人口,利用5到7年的时间,集聚到“1城4镇82个中心村”,并配套规划实施退耕还林、枣化杏化、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工业四大支持工程。可以说,这一决策为支农资金的投入指明了方向。2006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进一步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财政部下达支农资金整合指导意见后,财政厅及时将有关精神传达到了石楼县委、县政府,进一步坚定了石楼县支农资金整合的信心,找到了整合的根本依据。就在2006年换届后,县委、县政府又提出“围绕整体规划,注重前后衔接,一手抓项目落地,一手抓农民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路,注重了新示范点推进,加强了旧示范点的完善。

  做法: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各记其功、形成合力。关键是政府出题、部门破解,“分盘炒菜,一桌吃席”

  财政支农资金整合为石楼县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入了强大的活力,新农村建设也成为石楼的一面旗帜——建设在哪里推开,支农资金就整合到哪里。

  如何整合?石楼县不是把多家争取到的资金整合给一家用,也不是把多渠道的资金打乱重分随意改变用途。总的做法是,以规划带动项目,以项目整合资金。职能部门负责项目资金整合,财政部门负责整合资金管理。具体做法是,在制定规划的前提下,把财政支农、以工代赈、扶贫资金等资金集中起来,在县财政局设立支农资金整合专户,涉农部门按全县整体规划建立各自的项目库,财政部门据此建立项目总库,统一管理。对预算内整合资金实行报账制,对预算外整合资金实行统计制度。

  可以这样理解,2004年县委、县政府制定的长期规划和每个年度的规划,就是政府出的题目,各部门都要围绕这一规划去协调、争取资金,按要求完成任务。县长郭宝形象地说:“政府不做大烩菜,各部门要各做各的菜。”

  率先动手移民搬迁的教鹏焉村,也较早地享受了资金整合带来的实惠。该村的建设共投入整合资金655.9万元,其中扶贫移民资金225万元,新建住房110套,解决了13个自然村500口移民的居住问题,目前入住率已经达到90%;学校建设投资24万元,资金来自教育部门;交通部门投资100万元为该村拓建了硬化路6.2公里;农业部门投资23.5万元,扶持47户农民进行养殖;村里还建起一座红枣加工企业,投资20万元;各自然村累计退耕还林3414亩,享受国家补助57.36万元。目前,该村的生产生活环境大大改善,过去吃水靠集雨或下沟挑水,如今自来水通到了院子里;村民们看上了有线电视,能接收38个频道;不少农户还安装了电话。

  灵泉镇西卫万亩杏化精品示范园的建设,则涉及到发改、扶贫、财政、民政、国土、水利、林业等8个部门的投入。这些部门互相支持配合,使工程保质保量如期完工。目前,这个示范园已经成为当地群众发展生产的种苗基地和技术课堂。

  在整合使用支农资金的过程中,石楼县始终把握四个原则:一是坚持资金来源的多元化和各自渠道,鼓励各部门积极争取资金,多多益善。二是整合使用的资金,不改变性质和用途,修路资金用于修路,移民资金只管移民,教育资金则专门用于建校,决不能张冠李戴。三是资金在集中投入、统一管理的基础上,相关部门各负其责,事权明确,权责匹配。四是部门资金不得随意投放。有了这些原则,石楼县整合支农资金出现了“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可喜局面。

  为加强资金监管力度,有效防范资金整合过程中违纪甚至违法现象的发生,县里决定,所有项目都必须在广泛论证的基础上采取会审方式确定,不搞个人临时动议,不私自安排一个项目;同时,建立完善行政监督、技术监督和村民参与的监督管理体系。目前,该县已经形成各部门多个龙头进水,财政局一个池子蓄水,资金专户一个龙头调控出水的格局。

  成效:3年整合使19个示范村逐步实现“山水田林路综合开发,电讯校医产综合配套”,让广大农民看到了脱贫致富的曙光

  石楼县财政局局长张志栋说:“财政资金使用最讲究效益。只要资金不撒胡椒面,就一定能产生大的效益。”实践证明,石楼县放弃一些不具备开发价值的山庄窝铺,把这些地方的居民迁到条件较好的规划村,把原先撒胡椒面的资金和资源整合起来,产生了明显的聚合效应,扶贫项目的力度和可持续性得到加强,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得到提高。目前,19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在整合资金的支持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起来。

  全县城乡的面貌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小蒜村是小蒜镇政府所在地,村党支部书记周玉平说:“这地方说是个镇,过去连其他县的一个村都不如,到处都是破窑洞。”他指了指身后新建成的两层排楼,“你看现在,两年时间就建成一个像样的小城镇了!”2004年以来,县里整合各类支农资金527.5万元,先后从山庄窝铺向小蒜村移来300多村民,新建住房近1万平方米,完成0.5公里的主街道硬化,投资1万元新建卫生院一所,投资15万元解决了近千名居民的饮水问题。记者看到,镇中心文化室、卫生计生室和街心大舞台等工程建设正如火如荼,风格现代的多层建筑使小城镇焕发出新的光彩。更让人惊喜的是,已经有一些外地客商来此落户。

  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使农民的生活档次明显提高,他们开始更多地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教鹏焉新村小学目前已经吸收本村和周边乡村的280多名学生,13名教师不再进行复式教育,教学质量大大提升,今年的升学考试学校平均分已经在全县排名第二。

  灵泉镇马村被称为全县整合扶贫移民工程的“明珠”。记者看到,沿路新建的二层小楼整齐气派,64户经济实力较强的农民在此开起了门市,楼上住人、楼下经商。其余经济实力一般的村民,也住进了离公路不远的新房。这个村新建的卫生院购回了X光透视机等医疗设施,村民基本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大病早发现。

  配套项目工程的实施,则为农民群众增加收入注入了强大的活力。马村建起一座砖厂和存栏120头种猪的养殖场,砖厂解决了本村80多名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养殖场则带动了十几户村民发展养殖业。全村1100口人中,有三分之一的劳力在外务工,村里相应地成立了农民工工会,培养出7名厨师、设备操作员等技术型农民,如今马村的劳务输出已经成为石楼及周边县市叫响的品牌。

  据统计,从2004年初到2006年底,全县共整合各类资金1.61亿元,铺开了19个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其中整合农业支出、水利支出、扶贫开发资金、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农村卫生支出等部门资金6496万元。省、市扶贫队及驻县条管单位也在各示范点铺开了总投资达3302万元的项目工程,有效拉动了全县小城镇和新农村的建设步伐。目前这些点基本建成了设施齐备、功能完善、产业配套、生态良好的示范村。

  搬出大山建新村,从此走上富裕路。这种变化和前景让全县群众生产积极性高涨,精神面貌大大改观。县委、县政府乘势教育村民树立“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并开展“十星级”文明户评比活动,构建乡风文明的新风气。

  群众满意是最好的评判。记者在石楼采访期间,几乎所有的采访对象都在为政府的决策叫好。就在审计署太原特派办2007年7月6日签发的第52期“审计简报”上,记者看到这样一段话:“我办在对山西省中央转移支付支农资金专项审计调查时发现,2004年以来,山西省石楼县立足县情,从扶贫移民项目入手,统筹规划,加大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力度,……通过整合资金取得明显成效,深受广大群众的认可拥护,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山西省石楼县整合财政支农资金的好做法值得借鉴推广。”

  省财政厅厅长郑建国认为,石楼县把各项涉农资金按照规划整合集中使用,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有效避免了“撒胡椒面”现象,走出了一条贫困地区通过整合财政资金、集中有限财力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对全省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石楼县整合支农资金的做法证明,资金整合是集中优势打赢扶贫攻坚战的重要策略;是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重要途径;是贫困山区建设新农村的有效手段。记者以为,我省扶贫攻坚多年,现在已经到了以村为对象集中各种资源打“歼灭战”的时候。和石楼县一样,我省57个贫困县的贫困人口中有不少还居住在干旱缺水、沟壑纵横、条件恶劣的山庄窝铺,就像教鹏焉村党支部书记周怀俊说的那样:“给十几户、几十户的偏远山村修通路、接上电、引上水、建起学校,没有一二百万下不来,但即使投上一二百万搞好基础建设,贫困问题可能还是得不到根本解决。”正因如此,石楼的做法和经验,在我省就显得更加弥足珍贵,值得借鉴。

  本报记者 郑凤岐 武俊鹏 郭丹

  (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郭宝 | 刘云成

说 吧 排 行

搜狐分类 | 商机在线
医 疗 健 康 保 健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