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7-08-26 02:43 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 进入论坛手机读报
记者在侯马市采访期间,看到一组喜人的数字:
——今年上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996元,远远超出全省水平,接近东南沿海发达地区。
——该市平均千名劳力拥有拖拉机数量达40台,远远超出全国千名劳力平均3台的水平,现有农业机械化装备已超过“十一五”规划要求。
——该市现有保浇地13万亩,喷灌已达7.25万亩,节水多样化、用水计量化、管理科学化的现代灌溉农业格局已基本形成。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靠现代农业让农业增效,让农民增收。凤城乡上官村农民樊青林对记者说:“今年我家推广芦笋改良新品种140亩,仅此一项,两年后每年收入可达50万元。发展现代农业,咱农民的腰包真正鼓起来了。”
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第一要务 侯马是全省惟一一个农村人口与城市人口倒挂的县级市,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的比例为5.5∶4.5。
侯马市现有耕地15万亩,农村人口11万,人均耕地1.2亩,仅有的耕地难以承载农村人口吃饭问题。
侯马市商贸城市的发展,使当地农民依靠传统农业增收,与经商挣钱远远不成比例。
面对工业化和城镇化推进的巨大需求,面对资源和环境的双重约束,历届市委、市政府为发展高效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去年,市委书记王醒安、市长马彪上任后,明确提出,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侯马要全力打造区域性精品农业示范中心,提高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延伸产业链条,促进农民增收。
去年9月份和11月份,市委、市政府分别举办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论坛和侯马新农村建设研讨会,邀请省内外专家学者与侯马市干部一道,就新农村建设进行了专题研讨。
去年以来,侯马市整合财政资源,加大对农业的投入。筹资3800万元,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在全省率先实现村村通水泥路。
在侯马市采访期间,记者感受到,从城市到农村,从干部到群众,上上下下,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热起来了,干起来了。精品农业示范中心亮点纷呈,农村经济已爆发出新的增长点。
现代农业让农民鼓起了钱袋子 侯马市这几年出现了芦笋种植热,全市芦笋种植面积已由2005年的5000亩发展到现在的2万亩,靠种植芦笋年收入几万元的农户不胜枚举。
在芦笋基地凤城乡,主管农业的副乡长宋继国说,仅南上官一个村就发展了80户笋农,种植面积达3000多亩,收入1000多万元,现正建设一个投资3000万元的芦笋加工厂。
为了给广大笋农搞好服务,侯马市成立了芦笋开发研究所,定期邀请芦笋种植专家刘云生讲课,研发新产品,反季节芦笋种植在侯马已取得成功。
侯马成立了协会联农户的新型经济组织——丰绿芦笋合作社,依法组织管理社员,组织联合生产、技术指导等,协调解决销售过程中压价竞销问题。
记者来到南西庄花卉苗木交易市场,这里,常年各种花卉苗木应有尽有,一拨一拨的客流更是在花市涌动。村党支部书记范希俊说:靠传统农业已养活不了南西庄人了。2003年,南西庄发展观光农业,用村里的400亩地建起了生态农业观光园,现在成了村民们的幸福乐园。
进入晋良兔业有限公司,如果没有饲养人员、防疫人员忙碌的身影,人们会把这个投资1000多万元、年产10万只成品兔的农业龙头企业当成一个优美的公园。这里,兔舍在花木中掩映,院内静悄悄。公司统一管理,统一回收成品兔,一对农民夫妻入住,承包一对兔舍,年纯收入可达2万元。
上院村无公害番茄基地,投资40万元,占地100多亩,91栋水肥一体化高效日光节能温室,已取得国家绿色认证,每栋大棚年收入达1万多元。仅此一项,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增收1300多元。凤城乡现有1万多亩耕地,农民由种普通小麦到发展优质小麦繁育基地,亩均增收200余元。
按照自愿参加、共同经营、民主管理的原则,侯马市已自主发展生产合作、营销合作、信息服务、技术培训等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0余个,农业组织化程度得到提高,市场竞争力得到增强,农民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农产品高产优质有了保障,为发展大面积订单农业赢得了主动。
侯马市瑞河食品菌合作社引导菇农闯市场,为社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目前,该社每户菇农年纯收入达4万元。
侯马市绿野蔬菜合作社为社员提供蔬菜种植、加工、销售和技术服务,目前已形成集种子供应、信息服务、产品收购、市场营销一体化的管理模式,拥有以长青村黄瓜、上院村西红柿、牛村辣椒、马庄茄子为主的5000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
去年,侯马市制定了农业调产规划,即建设优质专用小麦、无公害蔬菜、芦笋、干鲜果、食用菌、花卉苗木等8大种植园区,建设养牛、养猪、肉兔、肉鸡、水产品等6个养殖小区,发展果蔬协会等30个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成粮食加工、果蔬冷藏及加工等10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市委书记王醒安说:现在,农村干部不再唱催种催收的“四季歌”了,而是在唱搞服务、找信息、找市场的“市场歌”,昔日的红头文件变成了各种市场信息、科技信息,乡村召开产销信息发布会、科技交流会、产品展销会也不再是新闻了。
延伸产业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出路 侯马处于晋、秦、豫大三角中心,是山西南部的交通枢纽,铁路、一级公路、高速公路在市区呈十字交汇,设有出入境检验检疫、海关、口岸等机构。现有各类市场41个,日客商流动达10万人次,年成交额70多个亿,商品辐射周边100多个县市。
近年来,侯马市利用商贸城市的辐射优势,瞄准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同时发展仓储企业、龙头加工企业,拉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去年5月份成立的侯马市昌明农产品有限公司,注册商标“翠爽”,生产基地注册商标“丰田翠园”,占地41亩,现有职工240人,基地产品已取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为晋南最大的芦笋加工、冷藏、保鲜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
侯马市长青冷藏有限公司是晋南最大的集蔬菜、水果贮藏、保鲜、销售为一体的企业,产品主要销往广东、上海、四川等地,发展蔬菜、水果基地7000亩,农民2500多户。
在全良肉食品加工有限公司分割车间,记者看到,从侯马和河南等地送来的成品肉猪,被流水化生产线按照出口标准,分割成不同类型的肉制品。这个公司每年可分割生猪1万头,产品辐射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和周边100多个县市,直接带动5000户农民增收。
在上马办事处复兴村,“阿依沙”清真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李雪梅告诉记者:我们已与上海、山东、广东等地签订合同,每月向他们提供300吨优质牛肉,今年产值可突破5000万元。
目前,侯马已建成32个前景良好的农业龙头企业,其中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9个,500万元以上的16个,成为撬动农业现代化、增加农民收入的“杠杆”。
程村党支部书记冯玉金对记者说:近年来我们村打深井6眼,实现了全部耕地喷灌化。发展蔬菜种植500亩,建起大型养猪场1座、大型肉鸡场3座,新上了电杆厂等6个村办企业,农民就业率达100%,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810元。
侯马农民,正靠发展现代农业实现着发家致富的梦想。
本报记者杨木林 李宏伟 本报通讯员秦明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