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图2
成都军区测绘大队的外业官兵常年工作在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雪域高原,今年7月8日至14日,测绘大队一队一中队的13名青年官兵挺进万里羌塘大草原,开展了新一轮的外业作业。下面是其中3天的工作日志。朴实的笔触,记录的是青年官兵工作的艰辛、对事业的热爱和对祖国的忠诚。
——编者 2007年7月8日 西藏那曲地区海拔4570米 世界屋脊主梁
我会记住西藏,因为我曾经是一名测绘兵 早晨6:30分,火红的太阳已爬上了广袤的地平线,新的一天已经开始了。
或许是身在高原的缘故,总觉得这里的天比内地要高,太阳也比内地的大。
今天的工作是到驻地一家水泥厂,联系测绘作业所需的指示桩、水泥、沙石。这些都必须提前做好准备。
根据任务分配,一中队今年要承担28组84个GPS点的选点埋石工作,也就是说我们要准备好84个测绘指示桩、168袋水泥、33.6吨沙石。高原上徒步行走相当于在内地负重15公斤,今天要把这些指示桩、水泥、沙石弄上车,不知要消耗多大的体力。我们按照分工,两人一组,开始将水泥、指示桩等物资抬上车。等我们气喘吁吁将所有物资装上车时,早已累得不行了,抬腕看表:北京时间下午1点半。来自省会城市的新战士汪洋感慨地说:“我退伍后一定会记住西藏的,因为我曾经是一名高原测绘兵。”下午两点,中队13名官兵摩托化开进离那曲指挥部120多公里外的安多县。那里,是我们此次野外任务的第一站。
2007年7月9日 安多县帕玛村海拔4670米
吃了测绘兵的苦,天下就再没有吃不了的苦 7月9日清晨,我们从安多县往北走。高原的天说变就变,车行不远,忽然飘起了雪花,越下越大,最后变成了冰雹,砸在车厢盖上直响。气温也急剧下降,幸好我们都带有高原防寒服。海拔不断上升,我明显觉得呼吸越来越紧促,就像急剧拉动的风箱。作业员汪刚的嘴唇和指甲开始变得发乌发紫;炊事员徐峰头痛难忍,用拇指和食指使劲掐住太阳穴。
走了约40公里,空气越来越稀薄,风沙也越来越肆虐。从地图上看,这里已经进入了羌塘草原的腹地,我们的鼻腔开始刺痛,头晕目眩,今天我们的任务是做3组点。车行1小时后,我们到达了只有几间土坯房的帕玛村。中队长邓禹拿出手持GPS定位仪,开始在村子周围寻找点位。最艰难的就数挖坑了:长宽1米,深1.2米。好多地方的土质属冻土,不好用力,一大小伙子挖两锹就气喘吁吁。挖好坑后,还要放定做好的模板在坑里,尔后用沙石水泥和成浆倒入坑内,一组点3个坑,选点、挖坑、和水泥、浇筑、刻字,整个过程下来,得耗时2个小时。中午,我随徐峰、还有西藏军区的配属兵(为更好地完成测绘任务,我们到西藏测区后,都要与西藏军区联系,找部分懂藏语的战士配属我们)一块儿做饭。我们先把汽化炉取出来放在羊粪上,把灶和汽油瓶连通,用气枪加气,将午餐肉、猪肉罐头,还有面条一块压在锅里。开饭的时候到了,大家端着饭碗蹲在羊粪上津津有味地享受午餐,工程师杨仁岗风趣地说:“吃了测绘兵的苦,天下就再没有吃不了的苦。”
做完帕玛村的两组点,已是下午的3点多了,我们赶紧赶路。路况很差,“车在路上走,人在车中跳,心在胸中跳”,一路颠簸中,大家坐在车内默默无语,睡觉的我不小心,额头被撞了一个包。70公里的路花了整整4个小时,终于到达安多县的强玛镇。在这里,我们将稍作休整。
2007年7月12日 那曲班戈县海拔4580米
看到祖国的山河被精确地移到纸上,我们感到无上光荣 俗话说,怕什么,就会来什么。做完强玛镇的2组点,我们就紧着往班戈县城赶。
我们都很困乏,在颠簸的车内昏昏欲睡。不知过了多久,依稀听见“康明斯”的怒吼由大变小,最担心的事终于发生了——陷车了。一看表,已经是晚上的11点多了,虽有月亮,但四周还是黑漆漆的。有丰富高原工作经验的工程师杨仁岗说,如果不尽快将车拖起来,后半夜气温会降到零下十几度,那时,大家只有冻僵在这里。于是,中队长带领大家下车铲土,一部分人开始卸下车上的物资,由于陷在沼泽地里,土铲上来后,还在不停地冒水,有的同志还险些陷了进去。气温已降至零下,技术员汪刚灵机一动,取一些塑料带垫在车轮下,这一招还真灵,轮子不打滑了,车能移动了。于是,大家赶紧将塑料带铺了取,取了铺,前后捣腾了3个多小时后,车终于驶出了危险地带,赶到县城,已是凌晨3点多了,回想起来还有些后怕。(图1:中午,测绘兵在做饭;图2:完成任务后,大家与红旗在雪山下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