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言
潮 白
上海轨道交通3号线上海火车站公开征集闽南话、广东话、温州话、武汉话和长沙话等5种方言的服务用语,结果却引来了争议。他们的本意是期望提供“方言服务”,不料被服务者“不识好歹”。此举也遭到了上海市语言文字管理部门的质疑,认为违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妨碍普通话推广。
在上海之前,别的地方我不知道,广州地铁已有方言报站,现在也是,普通话、粤语、英语,各播报一遍。当然,这跟上海的做法不太一样。上海是征集车站内售票、咨询时的常用语,以利于“给乘客提供方便,更重要的是让外来乘客感到温暖”;但不管怎样,广州的方言报站也称得上是“方言服务”的一种吧,印象之中,并没有谁说三道四,为什么上海这样做了就遭来非议?分析一下,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我想,症结恐怕不在“不利于推广普通话,有失偏颇”之类,别给人家扣上跟“推普”唱对台戏的帽子,那帽子太大;上海的做法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使用5种方言以外的人们的文化情感。
众所周知,汉语有八大方言: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北方言、闽南方言、粤方言。上海调了其中的5个,在方言的征集上便涉嫌“厚此薄彼”。广州的地铁采用方言不假,但那是本地通行的粤方言,毕竟本地乘客居多,照顾一下普通话不太灵光的人,说得通;而全国到上海的人那么多,怎判别操那5种方言的乘客才是最需要服务、最需要“感到温暖”的人群呢?前两天看央视采访著名画家周令钊、陈若菊夫妇,知道第四套人民币的设计有很多讲究。比如说设计理念确定为图案将表现56个民族,但是这些民族不可能都上去,那么究竟该表现哪些呢?以当时人口超过100万的民族为标准;与此同时,人口的多寡,也决定其面值排位上的由高到低。这是一个完全合情合理的方案。上海地铁决定采用的这5种方言,依据是什么呢?需要他们给我们释疑,否则,就难免操5种方言以外的人们“想入非非”。
其实,所谓“方言服务”,实在是多此一举。改革开放以后,虽然户籍的藩篱仍在,但是地域间的人口大规模流动早已成为既定事实,每年的春运就是一个明证。而人口的大规模流动直接导致了交流的频繁,客观上起到了推广普通话的功效。想当初,笔者22年前初来广州的时候,大街上如果响起普通话,既感到亲切,也感到有些“刺耳”,好像是个另类声音。现在,即使我们深入到珠三角的农村,用普通话交流也不是奢望了。我始终认为,随着现代社会交流的日益广泛,任何一种方言的使用领域都会一缩再缩,最后缩回到它的发源地。方言的形成,不就是因为地域阻隔造成交流的贫乏吗?
这样来看,上海地铁方面的“吃力不讨好”就更加易于理解了,但他们这样做却并非偶然。时下许多影视节目,都是硬把普通话的转配成方言,或把此一方言的节目转配成另外一种方言。为方言而方言,弄得不伦不类,那才是有跟“推普”唱反调的意味。我甚至想,有朝一日,广州地铁乃至公共汽车上的方言报站也该取消。当人人都能明了普通话的时候,佐之以方言,纯属多此一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