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而精力充沛,天马行空,时而郁郁寡欢,一筹莫展。不少人经常出现以上的现象,专家称,这是一种“双相情感障碍”,梵·高、海明威、费雯丽、舒曼,都曾经被这样的疾病纠缠,日前赛诺菲—安万特召开了“"双相情感障碍",被人忽视的心境障碍”研讨会,唤起人们关注心理问题的意识。
双相情感障碍并不是一种罕见的疾病。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香港及台湾地区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双相障碍的终生患病率为1.6%,通常在15~24岁发病,但由于患者在轻躁狂发作时情感高涨,精力充沛,自我感觉良好,不会主动就医;而到了抑郁发作就诊时又容易忽略之前的躁狂症状,因此这部分患者常被漏诊或被误诊为单相抑郁症。
双相情感障碍易被误诊
据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于欣教授介绍,“双相情感障碍”也称躁郁症,是一种情感性疾病。指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心境障碍,是一种发作性、反复性的终生疾病。双相情感障碍的特征是剧烈的心境摇摆,患者有33%的时间是处于抑郁状态,11%的时间是处于躁狂状态。处于心境低沉“空虚”的特殊时期(会有无望或悲观的感觉),往往伴有多种植物神经系统紊乱的症状。
于欣说,有60%的患者20岁以前就已出现双相障碍症状,但很多时候双相情感障碍容易被延误诊断,心境不一致的患者经常被误诊为精神分裂症。由于轻躁狂发作易被忽视,致使单相抑郁成为最常见的误诊原因。实际上,行为冲动、思维奔逸常常预示着有双相情感障碍的发生。
双相情感障碍需长期治疗
躁狂症主要表现为明显而持久的心境高涨、思维奔逸和精神运动性兴奋,具体体现为:
心境高涨:病人常表现兴高采烈,喜形于色的神态,好像人间从无烦恼事。病人常自称是“乐天派”。情绪反映可能不稳定、易激怒,可因细小琐事或意见遭驳斥、要求未满足而暴跳如雷,可出现破坏或攻击行为。
思维奔逸:联想过程明显加快,概念接踵而至,话多声大,滔滔不绝。因注意力分散,话题常随境转移,可出现观念飘忽。病人常有“脑子开了窍”、“舌头跟思想赛跑”的体验。
自我评价过高:自我感觉良好,往往过高评价自己的才能,可出现夸大观念。
精神运动性兴奋:躁狂病人兴趣广,喜热闹、交往多,主动与人亲近,与不相识的人也一见如故。凡事缺乏深思熟虑,兴致所致狂购乱买,每月工资几天一扫而光。
不过,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王刚教授提醒,大部分双相情感障碍的患者,即使是最严重的形式,经过恰当的治疗也能从情绪的波动和其他相关症状中恢复到情感的持续稳定。由于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周期性复发性疾病,因此,专家们建议采取长期的预防性治疗。药物治疗联合心理治疗是应对双相情感障碍长期治疗中可选的最佳方案。药物治疗心理治疗要同步
作为情感障碍,躁狂症有别于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患者虽有言语、动作增多,但对周围事情不关注,无情感高涨,往往情感、思维与动作不协调,意志与行为之间出现障碍,活动减少,缺乏主动性,孤僻,有退缩、冲动的行为。一旦患者被确诊是躁狂症,应该完全排除其患精神分裂症的可能,否则将影响患者的病史记录。
如果不及时治疗双相情感障碍,可以严重影响患者的家庭和工作,并引发各类社会问题,例如:酗酒、药物滥用甚至自杀。鉴于双相情感障碍的反复发作的特点,需要长期的治疗。
目前双相情感障碍主要还是通过药物进行治疗,而心境稳定剂是国际公认的一线治疗药物。根据2000年美国专家共识指南,心境稳定剂能够有效治疗急性躁狂和(或)抑郁,并能预防随后的躁狂或抑郁发作;不使心境状态或急性发作恶化;不增加可能的情感转化或循环变化。临床上主张,双相障碍患者应该长期服用心境稳定剂,不管是躁狂和抑郁发作阶段,还是缓解期。
专家认为,对于大多数病例,持续治疗比时断时续的治疗能更有效地控制病情发作。但是,即使治疗并未中断,仍有可能出现情绪变化,这时应立即向医生报告。医生通过调整治疗计划,有望避免病情出现全面的复发。密切配合医生的工作,就治疗有关的问题和方案与医生公开交流,可使治疗更加有效。
此外,患者每天记下患者的情绪状态、症状、治疗情况、睡眠以及生活事件,有助于双相情感障碍的患者及其家人更好的了解这种疾病,也有助于医生了解病情变化,让治疗更有效。另外,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心理治疗可提高病人对自己疾病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