瞩目东部,活力四射——
环渤海湾、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大区域增长极逐步形成。上海、北京、天津,人均GDP分别跨上7000美元、6000美元、5000美元的台阶;广东、山东、江苏三地的生产总值分别跃上2万亿元大关;联想、中兴、华为、宝钢等自主品牌依靠核心竞争力,称雄市场。
今年上半年,东部十省市以约占全国9.5%的土地面积、30%的人口,贡献出全国60%左右的生产总值、八成以上的外贸出口和超过一半的财政收入。我国东部正成为亚太乃至全球最具发展活力的地区之一。
肩负率先发展的庄严使命,东部地区正经历一场发展方式的深刻转变和创新。
抢抓国际产业转移先机,加速产业升级转型
8月3日下午,天津市“20项重大工业项目建设现场办公会”在滨海新区举行。20个重大项目总投资1560亿元,项目建成后,将新增销售收入近4000亿元。其中,石化项目包括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和热电工程,总投资268亿元,是国家“十一五”重点建设工程。空客A320飞机总装线及配套项目,总投资70亿元,明年6月组装。
滨海新区北上45公里,河北曹妃甸开发同样热火朝天。作为河北省“一号工程”、国家“十一五”重点项目,曹妃甸港口和工业区建设投资规模1500亿元,1500万吨精品钢材基地、25万吨级进口矿石码头、35万吨级原油码头、1200万吨炼油等项目已经破土动工。
滨海新区、曹妃甸堪称东部加速产业转型升级的缩影。近几年,东部地区不断遭遇发展中的烦恼:地荒、水荒、电荒、煤荒、技工荒纷至沓来;外贸生产无论是加工贸易还是一般贸易,技术研发、市场销售大多被外商掌控,企业利润分配“两头高中间低”,是一条看似“微笑”、实则尴尬的曲线。
粗放增长,面临困境;科学发展,何处突破?
东部地区的抉择是:抢抓千载难逢的国际产业转移升级机遇。东部各地正沿着两条路径推动产业升级转型:一是改变招商引资策略,主动承接发达国家的先进制造和高技术产业转移;二是扩大开放,“腾笼换鸟”,集中发展竞争力强的重化工和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等新兴产业,实现支柱产业发展的增量提升。
“调整产业布局,以增量提升优化存量结构”,成为东部地区转变发展方式的理性选择。从渤海湾南下,直抵海南洋浦开发区,一批技术含量高、能够引领产业发展潮流的大型工业项目,纷纷落户。山东主抓1000个骨干项目,扶持300个高新技术项目,重点建设齐鲁石化、济南电子信息等六大产业集聚区。上海“不求最大,但求最好”,工业持续升级,形成汽车制造业、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成套设备制造业、精品钢材制造业等优势行业。浙江以北仑—舟山临港工业为重点,全力打造环杭州湾先进制造业基地。江苏突出项目载体,沿江开发、沿海开发并驾齐驱。福建实施项目驱动,海峡西岸经济区初现端倪。广东相继建成三大汽车整车项目、石化炼油改扩建项目,上马一批大型新型干法水泥项目。海南以石油化工产业为支柱,加快建设新兴工业省。
今年上半年,浙江制造业新开工项目占限额以上投资的八成多;上海重点工业行业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77%;广东规模以上工业9大产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72%;山东制造业增加值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高达95%。纵目东部,冶金、石化、电子、通信、航空、机械和交通设备行业等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日渐成为支撑东部经济的脊梁。
大型项目源源不断,会不会导致固定资产投资过热?滨海新区的负责同志说,转变增长方式不是不要增长,而是要用先进生产力淘汰落后生产力,用集约发展的“顶天立地”,置换粗放增长的“铺天盖地”。
盘点上半年东部发展的成绩单,有两项经济发展指标特别引人注目:一是固定资产投资增幅,比全国普遍低四五个百分点,最低的浙江,只有全国平均增幅的一半;二是服务业快速发展,大多数省市服务业增幅超过第二产业。
这两个变化,在东部地区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出现。专家解读,这是东部地区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拐点、亮点。
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同步进行,增强国际竞争力
北京市委负责人在一次会议短短二十几分钟的讲话里,一连提了26次“创新”,反映出北京建设“创新之城”的热切。
7月底,在广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召开的一次“转变发展方式座谈会”上,专家提出,尽管目前东部的广东等地与发达国家相比,在不少领域已具有比较优势,但着眼于增强国际竞争力,东部必须超越比较优势,营造创新优势。
一南一北,官员学者超越时空,对创新的渴望不谋而合。
在东部采访,随时能感受到这种渴望。东部地区已有100多种制造产品的产量成为世界第一,但因缺少核心技术,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大多处于低端位置。
让人欣慰的是,一批东部企业主动创新,已经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深圳中兴通讯公司科研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每年都在10%左右,在国内外15个人才技术聚集地设立了全资研发机构,累计开发8500多项国内专利、900多项国际专利,并获得光传输、网关、3G终端等多个领域的国际标准起草权。地处上海的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在高起点引进的基础上消化吸收再创新,开发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创新,决不仅仅是企业层面、市场层次的技术创新。”浙江省社科院的学者指出,“技术创新固然是东部的软肋,但东部的软肋不止是技术。以科学发展观对照,用国际竞争形势审视,政府自身的改革创新,因其配置公共资源、负责社会管理的行政地位,就显得更加紧迫。”
东部地区各级政府自身创新的大幕已经开启。天津滨海新区改革机制流程,在内陆省市建立12个“无水港”,实现属地报关、口岸放行、电子联网,树立起崭新的服务形象。
综合配套改革先行一步的上海浦东新区,重新定位政府职能和内部机构设置及其运行规则,原有政府构架被改变,人员大大精简。浦东新区的同志介绍,按照新的职能要求,浦东所有街道退出招商引资,主要从事小区管理,服务民生。在社会管理方面,浦东一步到位,推进城乡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社会保障、社会管理一体化,实行城乡二元并轨。
“浦东的创新是一次体制层面的深度创新。”有专家在评价浦东改革的示范意义时说,“东部正在形成一个优势叠加的创新场。”
确立以人为本执政理念,提升“人民的幸福感”
章丘,济南城东一个县级市。近几年接轨济南,吸引了中国重汽、青岛海尔等一批大企业进入,经济迅速转型,一跃成为全国百强县。不过,更令章丘人引以自豪的,是社会事业的良好发展格局。
章丘市3年前就勒紧腰带,投资5700万元,实施教育优先工程,把7所高中、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了一遍。近两年又一鼓作气,修建重建了11个乡镇卫生院。
章丘为什么对民生工程如此慷慨?市政府负责人说,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改革发展的成果应该让全体人民共享。
“章丘重视民生工程,说明他们的政绩观正从GDP坐标向"民生本位"转变。”南京大学的社会学教授如此评价。
令人振奋的是,3年前章丘的选择,如今已是东部各地的广泛实践。不久前召开的浙江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主题就是“创业富民,创新强省”。山东省第九次党代会做出“富民强省新跨越”的部署,突出的信息也是“以民为重,富民为先”。
基于这样的执政理念,东部各省市将新增财力向就业、社会保障、失地农民养老保险、低保特困家庭救助等民生工程倾斜,新农村建设、教育、卫生、体育文化基础设施成为公共财政投资热点。山东省连续3年城镇新安置就业人口、转移劳动力双双过百万。河北省今年上半年连续出台6项政策性文件,解决就业再就业、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偏低等民生问题。北京启动“零就业家庭”百日援助活动,今年上半年消除“零就业”家庭9976户,占总量的97%。
杭州、深圳先行一步,探索完善民生指标。今年春天,杭州市发布“生活品质之城”指标评价体系,内容包括自然环境与居住条件、生活出行与公共安全、社会福利与医疗健康、教育与文化娱乐、社会参与与社会公平等5大类45个指标。深圳市则创造性地用收入、就业、社保、教育、自然和社会环境等21项关乎民生的指标,构建起一套“深圳市民生净福利指标体系”。这两套指标体系,说明东部一些地区的党委政府,已经着手将民生问题量化纳入政府执政规范程序,设置公开透明的考核监督机制,这本身就是对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有力诠释。有位市民在网上:“一座城市的发展,究竟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有的在拼GDP总量,有的在比增长速度。我很欣喜,深圳的回答是:人民的幸福感。”
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东部地区正在书写一份光荣的时代答卷。我们分明看到,未来的答案上写满了“人民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