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山县桥东区老年托养中心自2006年重阳节开办以来,最多时有5名老人,2007年9月初,这家三层楼、总面积近600平方米,有20多个床位的养老院里,只剩下了一名老人,一个护工,一个院长。像这样状况的养老院还能办下去吗?民办养老院的出路在哪里?
本报记者 刘青/文图
投入十几万元
只养着一名老人 9月11日,记者来到平山县桥东区老年托养中心。托养中心门口写着招养护员的告示,非常醒目。走进大门,只见一位四十多岁的妇女正在和一位老人亲切地聊天,见到记者,老人乐呵呵地问:“是我的三闺女来了吧?”女子笑着告诉他:“对呀,是专门来看你的。
”这位女子是托养中心的院长张君萍,那位患有老年痴呆症的老人,正是该中心托管的唯一一名老人。
“办养老院难。”张君萍感叹道,“当初开办养老院时想得比较简单,很多具体的问题在经营中才一点点冒出来。”首先是经费。张君萍介绍,初建时投资6万多元,加上后期维护、水电费、房租等,一年来,在养老院已经投入了十几万元。尽管光创办就花去了大部分流动资金,但还是有很多地方不完善,需要钱的地方还很多。本来张君萍计划今年把窗户全部换成双扇铝合金窗,另外再添置些康复器材和护理设施。但是这些计划均因经费不足而搁浅了。现在,要考虑的是冬季采暖的问题,张君萍准备再拿出3万元,把房租交了,再买一个锅炉,她说,“就算只剩下了一个老人,也不能让老人生着炉子过冬呀。”
记者了解到,托养中心开办不久就住进了5名老人,这5名老人共同的特点是生活无法自理。托养中心还为其中两位老人提供了临终关怀服务。年初,享受临终关怀服务的两位老人先后过世。另外两位老人因子女工作关系到外地生活,现在托管中心只剩下了一位老人。这位老人来自平山县农村,患有老年痴呆病。张君萍说,老人的几个儿女都很孝敬,因为工作地点远无法每日照顾老人,就把他送到托养中心。一年多的相处,老人与张君萍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常常拉着张君萍的手唠嗑,相处得像父女一样融洽。
徘徊在烦恼与希望之间 办一家养老院,是张君萍年轻时就有的想法,她当过医生,在井陉矿区的一家苗圃厂工作过,单位破产后,手中有了一些积蓄的张君萍决定自谋职业,投资办一家养老院,实现自己年轻时的创业梦想。为了办养老院,张君萍前期做了很多准备工作,包括去老人家中做家访,了解他们是否有这方面的需求,养老院创办之前,她走访、调查了平山县几百名超过60岁老人的家庭。从而了解到,办养老院是有市场前景的。
经过一年的经营,张君萍发现,办养老院并不像她想象的那样简单,单是人们的养老观念就是一大制约因素。她家访接触到的孤寡老人中,很多受传统养儿防老观念的影响,宁愿独守在家也不愿意住进养老院。不是万不得已,孩子们也不愿意把老人送到养老院。一年之中,虽然几乎天天都有老年人或是老人子女打来电话,或上门询问,但是真正要把老人送进来的极少。曾有一对老两口,女的股骨头坏死,男的身体也不好,子女在外地,无法照顾老人,在这种情况下,张君萍多次登门,邀请他们住进养老院,但是老两口始终不愿意离开家。
护工难找也是让张君萍很费心思的一件事。送到养老院来的老人,几乎都患有各种疾病,家人难以照料,到养老院后,衣食住行都要随时有专人陪护。做护工,不仅脏、累,也有观念、认识上的问题。一名前来应聘的农村女孩搞清楚护工是干什么以后,坚决不愿意做这份工作,并表示,宁愿去做重体力活,也不愿意在这里伺候人。张君萍告诉记者,养护员是从社会上的闲散劳动力中招聘的,大多是中年妇女,没有对其要求学历,如果要求得高了,大家更不愿意来了。为了吸引他们当养护员,张君萍承诺免费培训,但是问题又出现了,培训的时候来的人很多,真用时来得就很少了。张君萍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个特护老人的收费标准是每月1400元,需要一个护工,一个厨师,1400元付两人的工资正好花完。就她这所养老院的规模,住到八个老人才能勉强做到收支平衡。
令她感到欣慰的是,托养中心得到了社会多方面的帮助。周日经常会有学生志愿者来为老年人义务服务,每周四戏迷俱乐部会来这里义务表演。附近社区的老人们看中了养老院幽雅、整洁的环境,都愿意过来下棋、打麻将、看电视、聊天,久而久之,托养中心成了老人们聚会、休闲的好去处。社会上热心人的支持和老年人的肯定,让张君萍看到了希望。尽管这些老人不能给中心带来经济效益,还要赔上不少电费和茶水钱,但她总是来者不拒,热情相迎。
再难也要坚持三年 “办养老院是有许多潜在风险的。”张君萍说。比如楼梯就得根据老年人的情况设置,老年人大多骨质疏松,上下楼梯稍微崴一下,就有造成骨折的危险,可以说是防不胜防。来养老院的老人大都身体状况不佳,需要专人护理,护理人员必须得每时每刻绷紧一根弦,确保避免老人磕碰等意外伤害发生。
眼看天气转冷,张君萍又开始为暖气的事忧虑起来。热力公司的意见是从隔壁的单位把暖气接过来。但是因为一直没有和对方协商好,去年托养中心只能生炉子过冬,今年张君萍准备自己烧锅炉。看到托养中心不景气,亲戚朋友都劝她,不要再做这样赔本的买卖了,有这么便利的交通条件,改开旅馆一定会赚钱的,而张君萍却有自己的看法。她决定就是再难,也要坚持三年。办养老院不仅是张君萍多年来的愿望,而且她也通过市场调研得出了民办养老院的市场前景还是很广阔的结论。张君萍说,从长远来看,老年产业是朝阳产业,是解决老有所养的重要手段,现在只是起步,困难总是难免的。
以目前经营的惨淡状况,张君萍预计10年也收不回成本。她现在只盼望能做到收支平衡,赚的钱能够交得起房租、水电费。
推广多元化服务方式
发展养老产业 为什么市场前景看似广阔的社会养老产业,实践起来却步履维艰,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困境中的张君萍在不断的思考与实践中渐渐理出一条思路。张君萍想到,既然在人们传统观念中,首先认同的还是居家养老的方式,与其等待着人们转变观念,不如顺应市场,设置多种服务方式,适应不同家庭、不同人群的养老需求。有了这种认识,张君萍开始变被动为主动,在单纯托管的基础上增加了上门护理等多种服务方式。这一改变带来了初步成效,虽然愿意入住托养中心的老人还是寥寥无几,但上门要求进家服务的客户却不少。下一步,张君萍打算进一步细化服务项目和内容,使养老服务走进家庭,让老年人在家中就能享受到优质服务。
石家庄市民政局福利事务处杜处长分析认为,对于很多人不愿意把老人送到养老院,单纯归结为养老观念不对是片面的。集中养老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老年人与社会的联系,容易形成封闭的社交圈。在国外,老年人集中养老也仅占到5%-7%左右,相比而言,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更有利于老年人融入社会,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大有益处。在下一步工作中,要加快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在对民办养老机构鼓励、扶持的同时,也要防止盲目无规划地发展,以避免资源浪费。
鼓励社会力量
兴办养老服务业 石家庄市民政局福利事务处杜处长说,目前,石家庄市现有60岁以上老年人口118.2万,占总人口的12.58%;现有老年公寓30家,县级综合福利机构14所。养老服务是社会服务的重要方面,大力发展与老年人特殊需求相适应的社会养老服务业,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石家庄市在下一步的发展规划中,将加大对民办养老机构的资助力度,把发展养老服务业纳入我市国民经济发展整体规划。鼓励、引导社会力量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等各种方式兴办养老服务业,对新建的给予一定资助,对经营中的老年公寓给予一定的床位补贴,实行“民办公助”,加快老年事业的发展步伐。
同时,要做好各县(市)、区养老机构的宏观调控,制定和完善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和经营养老服务业的行业规范及质量标准,建立资质评估认证体系,明确管理认证机构,加强监管检查,实施定期评估,开展人员培训,促进管理水平提高,保证养老服务业的健康发展。
社会学者梁勇分析说,中国社会老龄化的趋势在不断加剧,而且情况复杂。接连两代的独生子女将要面临着最多赡养16个老人的局面,这个难题仅靠个人的力量无法支撑,传统养儿防老的观念受到挑战,赡养方式需要有战略性的改变。
针对老年人多元化的养老需求,以家庭为主、社会为辅的养老方式有向以社会为主、家庭为辅转变的趋势。面对现实情况,社会养老保障体系需要不断完善,扩大覆盖面,让更多的国民享受到社会福利待遇,尤其是要把农村人口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对于商业性的民办养老机构,虽然以营利为目的,但也具有公益性质,分担了部分社会功能,政府要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给予政策上的扶持,鼓励企业和有能力的个人投资公益事业。
(责任编辑:车东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