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明月最相思。
本报长期联系的湖南娄底福和新闻晚报希望小学的小朋友们好吗?
昨晚,记者接通刚上小学4年级的阙继婷的电话。互道祝福之后,阙继婷问了一个记者根本没想到的问题:“上海月饼是啥样的,好吃吗?”
原来她和学校的一部分小朋友因为家中条件困难,从没有吃过月饼,在昨天的语文课上,全班“想象”了月饼的滋味。
昨晚9点,阙继婷用稚嫩的声音在电话中还原着昨天的那节语文课。
“月饼?电视里见过。”
“圆的,甜的,家里做过。”……这些山里的孩子们开始想象月饼的味道,他们中的大多数连说豆沙馅的最好吃,因为它甜。
希望小学校长熊才生告诉记者,这些孩子吃个月饼不容易。一是买月饼的钱够买很多盐,贵;二是,山里小卖店不卖,买月饼得去镇上,走路来回要五六个小时,累。
“所以一到中秋节,家里像做大饼那样,面粉团里加点糖、豆沙,烤一烤,就当月饼吃了。”熊才生说,上海月饼,孩子们更是从没吃过,他们其实特别想尝一下。
在今天上午的本报编辑部例会上,孩子们的心愿牵动起每一个晚报人的心,每个记者编辑都愿意出资为这些山区孩子们订购一批上海月饼,送上一份迟到的祝福。
当记者因购买月饼的事情拨通沪上一家知名月饼生产厂家的电话时,在得知具体情况后,厂家负责人一口承诺:“不用你们买了,这事也触动了我。我们送。30盒够吗?”“全市门店紧急调配。如果不够,就重新开炉做。”
这位负责人还一再强调,用不着在文章里提到我们厂,就当是阿拉送出的一份迟到的中秋祝福吧!
新闻背景
2005年6月,湖南娄底福和希望小学因暴雨导致部分校舍坍塌,200多名孩子面临失学。6月底,此消息在本报刊登后,热心的上海市民3天内募捐30万元,重建希望小学。9月,新校舍拔地而起。两年来,热心的上海市民和本报编辑部未间断对希望小学的关心。
作者: 晚报记者何易报道
(责任编辑:曾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