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多家媒体报道,随着第25个黄金周的落幕,对黄金周的存废争议再起。国家旅游局官员透露,现行的休假制度势将调整,有关部门的新休假方案目前已到最后论证阶段,只待上报全国人大审议通过。之前,有消息称,将取消“五一”黄金周,有关假期日数将分摊到端午、中秋等民族传统节日。
几年来,黄金周休假制度的实行起到了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的作用,但也确实给交通、食宿、环保等方面造成巨大压力,暴露出一些弊端。部分专家学者由此提出了以带薪休假取代黄金周的建议。在这种情形下,相关部门提出休假新方案也就不奇怪了。
不过必须正视的是,对于可能取消“五一”黄金周的举措,也有不少人存在不同意见。对于不少劳动者来说,工作的劳动强度较大,甚至出现一定的职业倦怠感,黄金周这样的集中休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他们疲惫的身心得到调整;同时,由于一些人平时工作繁忙,一些私务也需要借助黄金周假期处理。更何况在目前带薪休假没有成为制度之前,取消黄金周可能意味着休假日的减少,这也难免让部分人担忧。正因为如此,不少人还是希望保留黄金周。
无论是当初希望通过黄金周制度来拉动消费,还是现在出于避免集中休假给诸多部门与行业造成压力的考虑,讨论黄金周存废的出发点似乎更多的是出于相关部门及企业的利益,而不是更多地站在劳动者权益与意愿的角度上权衡利弊,这样就容易导致假日制度的制定与调整难以充分体现劳动者的愿望与利益。
广大劳动者是包括黄金周在内假日制度的休假主体,所以他们不能在假日制度的改革中缺位,有关假日制度的调整需充分听取劳动者意见,而不应由有关部门包办。
鉴于不同人群对于休假方式会有不同意见,所以应当构建劳动者参与讨论的平台,由不同意见者充分讨论、博弈、说服与妥协,达成基本共识,然后由有关部门在此基础上、按程序确定最终的休假方案。
事实上建立这样一种平台与机制,也有助于公民意识与能力的提升。作为具有现代意识与责任感的公民,不能只站在自身利益角度上考虑问题,而要学会与不同利益人群协商、共处。
报道中,有关部门表示,“必须经过慎重研究后才能决定”,这种审慎态度以及将把新休假制度方案上报全国人大审议通过的程序意识,无疑值得赞赏。只是“慎重研究”不能成为“关门研究”,新休假方案应交由广大百姓讨论,并体现多数人的意见。
我们期望新休假方案能在充分吸纳广大公众意见的基础上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