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吾尔村庄里的汉族“丫头”——记新疆哈密市二堡镇二堡村村医刘玉莲 新华网乌鲁木齐10月12日电(记者徐军峰)新疆哈密市二堡镇二堡村是一个典型的维吾尔族村庄,全村330户1092口人中,维吾尔族就有300户近千口人。
这个村里有一个被老老小小维吾尔族乡亲们称为“丫头”、扎根农村41年的乡村医生——刘玉莲。
正是有了她,40年来这里医疗卫生工作做得很出色。无论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初级合作医疗、天花病歼灭战,八九十年代的计划免疫、传染病防治、计生指导,还是近两年来新型合作医疗、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哈密市二堡镇二堡村的医疗卫生工作都走在了新疆前列。
在二堡村和附近村庄,问刘玉莲可能无人知道,但一说丫头,马上会有人自豪地回答,就是穿白大褂给我们看病的那个汉族医生。
村里的老人玉努斯·铁木尔说:“丫头的故事三天三夜也讲不完,村里1000多口人,谁没找丫头看过病?年轻的巴郎(维吾尔语孩子的意思),哪个不是丫头接的生?”
刘玉莲,被二堡村和附近村子的乡亲们由衷地敬重,他们不仅称她为“丫头”,更真诚地誉她为“夏帕艾且(维吾尔语救命女神)”。
一位来自十公里外九村的维吾尔族老大爷说:“丫头医术好。不管早晚,随叫随到。”三村维吾尔族大妈说:“丫头开药,钱少,管用。”四村七十八岁老汉安木都索巴的儿子说:“我爸爸十多年来,只要有个头疼脑热,就让我赶上毛驴车到二堡村找丫头看病。他说,丫头就像我亲女儿一样,看病开药都很便宜,治一个感冒不到三块钱,打针不疼。到她这儿渴了有茶喝,饿了有馕吃,就像在家里一样。”
刘玉莲出生在甘肃通渭,但她现在从穿戴到言语已与当地维吾尔族妇女没有差别。她刻苦学习医学知识,在自己身上苦练扎针,家里到处是各种医书。
二堡镇党委在去年一份推荐材料里这样写道:“刘玉莲医生在40年的艰辛工作中,共为本村和周边村庄医治患者30余万人次,累计为贫困患者垫付医药费3.5万元,为村里贫困学生捐助学习用品价值6000多元……”
玉努斯·铁木尔说:“我们维吾尔族常说一个人一辈子做几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天天做好事。丫头就是一个41年来天天做好事的人。”
就是这样一位平平凡凡的乡村医生,用她瘦弱的肩膀,挑起二堡村1000多口人41年横跨两三代人健康的重担。她用“百折不挠”的信念,凭着“吃草吐奶”的辛劳,靠着“拼命三郎”的坚韧,才使得“小病不出村,大病才去医院”的基本医疗目标在这个全镇最穷的村子成为现实。
(责任编辑:赵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