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地铁,到广州地铁,从西康(西安—安康)铁路秦岭隧道,到渝怀(重庆—怀化)铁路圆梁山隧道,从“万里长江第一隧”武汉长江隧道,到大陆首座海底隧道厦门翔安隧道,直到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穿黄工程,中铁隧道集团广大员工勇于攻坚克难,依靠科技自主创新,在我国隧道施工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做最难的,交最好的” 被誉为“渝怀锁钥”的圆梁山隧道,集中了岩溶高压水、大涌水、煤层瓦斯、岩爆等几乎所有隧道不良地质,曾被专家判定为隧道施工禁区。“"做最难的,交最好的",这是我们始终坚持的一种精神和企业发展的宗旨。”中铁隧道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郭大焕说。
在该集团的技术领军人——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的带领下,中铁隧道集团在国内首次按照动态设计理念,购置和采用TSP202预报系统、气体成分检测仪等高科技设备和工艺,加强超前地质预测预报,采用国际先进的帷幕注浆新工艺,配合管棚注浆等多种手段,最终攻克了这一“世界性隧道难题”。
住在帐篷中,吃着方便面,奋战在泥水中……在施工最关键的时候,中铁隧道集团总经理张继奎驻守现场指挥,终于在2004年2月24日成功贯通最艰难的2号溶洞,这标志着隧道深埋高压富水填充性溶洞处理取得重大胜利。
专家称,圆梁山隧道关键技术难题的破解,使我国在复杂地质条件下修建长大隧道方面实现了新的飞跃,带动隧道施工在超前地质预报、超前注浆、信息化施工等方面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并在我国长大隧道动态设计方面创造了成功先例。
圆梁山隧道的修建只是中铁隧道集团攻坚克难、自主创新的一个缩影,他们已经成为我国隧道施工穿江越洋的领军者,创造出多项我国隧道建设先例,目前中铁隧道集团年施工能力隧道成洞在300公里以上,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10项,国家级工法13项,33项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或先进水平;获得鲁班奖9项,詹天佑大奖8项。
“造出中国人自己的隧道掘进机” 2010年前,我国的地下区间隧道计划新建800多公里,预计3年内盾构机总需求量将超过100台。然而,目前国际上只有德美等少数几个国家的企业具有生产能力,购买一台要6000万元到8000万元人民币。盾构机研制已被列入国家“863”计划先进制造领域;在《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中,盾构机被列为16项重大技术装备之一。
在盾构施工技术方面,中铁隧道集团获得3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并拥有27台隧道掘进机,培养了近20支专业化施工队伍,成为国内拥有隧道掘进机门类最齐全和最大的制造、施工承包商。
“光会使用和修理还不行,我们一定要造出中国人自己的隧道掘进机。”郭大焕深有感触。中铁隧道集团把盾构研制课题作为全集团头号重点项目开展科技攻关;2001年担负起铁道部盾构科研项目,2002年底入围国家“863”计划,由此正式拉开了我国盾构产业化的序幕。
“面临发达国家技术垄断的严峻形势,压力很大,但是我们和国内院校、制造企业相互配合,形成了合力,很快在一系列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一些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张继奎对盾构产业化进展十分振奋。
2004年7月,中铁隧道集团研制的刀盘及刀具、液压系统成功用于上海地铁二号线进行工业试验,达到项目指标要求。此外,他们在短短10个月内建立起我国目前直径最大、功能最齐全的泥水盾构试验台。
目前,中铁隧道集团获得国家“863”计划“十一五”盾构项目以及“十五”盾构继续项目。中铁隧道集团日前申报的“复合盾构样机研制”课题入围国家“863”计划,年底我国第一台复合式盾构机将正式下线,这预示着我国盾构产业化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记者曲昌荣)
(责任编辑:张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