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成友 保持军人本色的法律人
本报记者 申欣旺
“我是军人出身的律师,我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为军人提供法律服务”,见面的时候,戎联律师事务所主任向成友正在为一名军人分析他们带来的案件材料。
军人本色的律师
向成友想为军人提供法律服务,并非自作多情。
律所的接待人员向记者介绍说,来戎联寻求法律帮助的一个很大的群体就是军人及其家属。
2006年的夏天,向成友接到一个寻求法律帮助的电话,听到的第一句话就是:“我刚从部队退伍,自己开了一个公司,有一个知识产权的纠纷把握不准,从网上查到您这个律所,说戎联的律师都是军人出身,就给你们打电话来了”,对方在电话中称,“虽然不相识,但因为都是军人,就能放得开,自己不懂的事情也不需要顾及面子,都能毫无保留地说出来”,“觉得很有安全感”。
向成友和他的同事们大受感动。他们的努力没有白费,这正是他们当初创业希望做到的。
1982年入伍的向成友,参加过边防作战。但真正给他带来荣誉的还不是这终身难忘的战火硝烟,航空兵无线电分队长出身的他,1990年到空军昆明指挥所保卫处不久,就因为参与侦破特大案件表现突出而获得三等功。
或许是这件事情鼓舞了向成友,使身在部队的他与法律结下一生不解之缘。1988年,在合格率只有12%的全国律师资格考试中,他以高分拿下资格考试,并成为驻滇空军唯一一名通过者。
但向的战友认为,向的法律生涯与荣誉关系不大,向能有今天的事业,源自他的勤奋学习与吃苦耐劳。早在1984年,考军校落榜的向就立志走自学成才的路子,他报名参加了云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法律专业的学习,在紧张的训练之余学习法律知识。据说,当年他的行李中藏书300余册,而其中又以法律与心理学为主,飞行日艰苦训练,学习时间就在训练之余,别人休息他啃法律。三年之后,向拿到了法律专业的大学专科文凭。
向成友坦承,三年的自学之旅,奠定了他今日的法律理论根基。
1993年,向调到空军军事法院担任审判员,成为军人中正儿八经的“法律人”,并成为首批军队律师。一直到三年前,向成友以副团职司法秘书、空军中校军衔转业,本来有非常好的工作安排,但向希望能利用自己法律专长,闯出一条路来,据他的了解,全国还没有一所军人出身的人创办的律师事务所。
他希望这个律师事务所将军人的特色展现出来,同时也能为军人提供“兄弟般”的法律服务。
他们同时承担着一个任务,为军队新任律师提供实习基地,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军队新任律师实习定点单位。
“接下的官司就要千方百计打赢”
戎联的一位律师认为,“很多来他们那里寻求帮助的人都是以前当事人介绍来的,他们说戎联有军人气息,"讲义气",不会浪费当事人的钱”。
他们经常碰到这样的案子。有些当事人来的时候非常自信,非要律师帮他们打官司,律师一查,对方没有财产可以保全,账户没有资金,没有不动产也没有任何值钱的东西,这样的官司打下去很可能浪费诉讼费和支付给律师的费用。虽然这样做会损害律所和律师的利益。
“那我们一定不能挣这样钱,我们可以给他提供咨询,告诉他们可以怎么去做,但一定不能扩大人家的损失,人家本来拿不到钱,一启动司法程序到时候还要多支付诉讼费和律师费用”,向成友坚信:“这是一种诚信。”诚信问题在律师队伍中难以幸免,但他希望做到在自己所里面不要出现。
但对于能赢的官司,只要戎联接下来、只要在法律渠道能够胜诉,费多大的劲,千方百计都要打赢。
他认为,自己身上现在最大的特点就是勤奋敬业、做起事来雷厉风行、严谨务实,有着军人本色。
但最初的时候,向成友和他的同事们并没有这么顺利,他们有自己的优势,却也有自己不被人理解之处:优势是,有了军队律师这个特色,这一块的业务相当好,记者发现,在向代理的案件中,很大一部分都和军队有关;
而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他们是军队律师,不是正牌法律科班出身,不正宗。
但很快,这种疑惑就被事实打破了。在一起涉及金额达到2500万元之多的委托经营合同纠纷中,案件是两审审结,既有本诉又有反诉,且涉及金额巨大,在同行中引起非常大的反响。在一审和二审中,向运用其精湛的合同法知识,对该委托经营合同中存在的法律问题进行了分析,使法官确信并支持了原告的诉求。
“带出一个能战斗的律师团队”
创办律师事务所,对于向成友来说,和之前单纯的法律工作有很大的不一样,管理是一个大的挑战,意味着单干不行了,还要带队伍,要有一班有力量的律师,提高律师事务所的办案能力;还要形成自己律所的特色。
对于这一点,向成友希望,一方面继续加大对军队单位和军人的服务,形成为军队、军人服务的独特品牌,保持领先地位;另一方面形成在劳动争议、医患纠纷、合同纠纷、保险理赔、知识产权、交通事故、房地产开发等各方面均有特色的优质型律师事务所。
创办三年,向的想法已经初见成效。
向成友希望这样的团队能够知识和经验最佳结合,诉讼学科专长最佳结合,形成最优质的法律服务能力,培育一个实力强劲和社会知名度高的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