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 者 顾国飞
本报讯 仔细分析你的月收入情况,或许包括了按岗位设定的基本工资、完成任务的奖金,超过基本任务的部分还能得到更高系数的奖励。这种收入机制,就是按照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创建的激励机制设计理论制定出来的。
北京时间昨晚7点,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里奥尼德·赫维奇(Leonid Hurwicz)、埃克里·S·马斯金(Eric S. Maskin)和罗杰·B·迈尔森(Roger B. Myerson)三位美国学者分享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54万美元)的奖金。
三人获奖的原因是,他们为机制设计理论奠定了基础。评委会介绍说,“机制设计理论”有助于经济学家“确立有效的交易机制、规章安排和表决程序”。该理论首先由赫维奇提出,马斯金和迈尔森则对其做了进一步发展。
浙江大学经济学教授史晋川说,几年来一直主持举办诺贝尔经济学奖竞猜活动,得知这三位经济学家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后,他先是觉得意外,因为这三位获奖者都不在之前很多机构的预测名单中。只过了一会,他的情绪很快转变过来,因为这三位经济学家的研究领域是现代经济学中非常重要的一块内容,之前很多机构预测的热门人选梯若尔(Jean Tirole)所研究的领域中,也包括机制设计理论,只是现年54岁的梯若尔比三位获奖者更加年轻。
激励机制设计理论是赫维奇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创立的。激励机制设计理论是专门研究如何激励人积极参与各种经济活动的理论。
史晋川教授对激励机制设计理论进行了通俗的解释,他认为这个理论有两个关键词:激励与机制设计。激励是指在一个经济行动中,如何让人自觉行动;机制设计,就是找到一种办法推行激励。
几乎各行各业,生活的每个角落都需要激励机制,一般来说,人们都知道哪些社会目标是好的,值得达到的。例如,资源有效配置、公平分配、减少企业亏损这些目标都是好的。经济学家或者改革者们的任务则是具体制定一个制度或规则来实现这些目标。
一般来说,激励机制最关键的是使人们的努力与经济效益挂钩。比如,一直被人关注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就是一个典型的激励机制设计理论涉及的问题。国家推行知识产权保护政策,打击盗版,减少企业因被盗版而受到的损失,就是一个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
设计不同的激励机制或许都能达到同样的目的,而管理者、机制制定者要做的,就是找到一个成本最低、效益最好,或者用相同的代价能达成更多目标的机制。比如知识产权保护,有些机制设计了用商标去保护,有些是用专利,有些可能还有其他方法去保护。
激励机制设计理论中有个著名的“激励相容”概念,运用到职场中就是:在市场经济中,每个理性经济人都会有自利的一面,其个人行为会按自利的规则行动;如果能有一种制度,使每个人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正好与企业实现集体价值最大化的目标相吻合,这一制度安排,就是“激励相容”。企业必须设计系统的激励机制来引导员工朝企业所期望的方向去努力和发展,达到“激励相容”。
激励机制设计理论已经被运用到各个领域,比如,如何引进激励机制来增强工人的劳动积极性;如何激励一个厂长、经理管理好企业,最大可能地创造利润;如何制定干部的任免制度,使得干部真正地为老百姓服务而又廉洁;如何通过激励在公共建筑中推行建筑节能;去年中国股市实行股权分置改革后,有人开始研究股权分置改革与股权激励机制的问题,认为股权分置改革的实质是对股权结构的再调整,从而使得引入对高管进行长期的股权激励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