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势与挑战
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 进入论坛 手机读报
文化产业被称为朝阳产业或绿色产业。站在崭新的历史起点上,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难得机遇,同样面对着严峻的挑战。在这种形势下,重新审视山西文化产业的发展潜力和优势,直面其严峻的现实挑战,对于我们进一步理清思路、破解难题、加快发展,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从自然人文资源大省向经济强省和文化强省跨越的战略目标,显得十分重要和更加紧迫。
山西发展文化产业确实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山西历史发端于史前文明的旧石器时代,历经数千年演变而不绝,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给山西留下足以和煤炭资源媲美的文化资源。据统计,截至目前,在山西发现的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遗址就达255处,占全国同类遗址总数的一半以上。山西全省有不可移动文物35000处,现存古建筑18118处,各级各类文物保护单位6784处,其中世界遗产两处,国家级重点文化保护单位271处,居全国第一。
除了古代建筑、彩塑、壁画、石窟艺术等不可移动的物质遗产外,山西还有另一份同样厚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左权开花调、河曲民歌、五台山佛乐等32个项目进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正是这些丰富厚重的文化家底,使得山西有了华夏文明的“主题公园”,中国历史变革的“思想库”和古代东方艺术“博物馆”的美称,成为山西发展文化产业雄厚的资源基础。
更为重要的是,文化资源开发具有可重复开发、多层次同时开发和持续开发的优势,这些优势使文化产业可以真正成为山西的可持续发展的朝阳产业和绿色产业。文化产业的这一特性与日益枯竭、形成污染的不可持续发展的煤炭产业形成鲜明的对照。由此可见,文化产业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文化产业是应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而诞生的,是人们文化利益的体现。它的兴起本身就是以人为本的本质特征。
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是山西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条件。现阶段与全国文化产业发展迅猛的省市相比仍有相当的差距,面临严峻的现实挑战,具体表现如下:
思想观念亟待更新。山西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长期以来,形成了高度依赖煤炭资源的经济结构,导致固步自封和对自然资源过度依赖。人们往往把文化排斥在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之外,对文化产业属性了解不够深刻,对文化产业发展潜力认识不足。
体制亟待改革。政府既管文化,又办文化;既要进行宏观管理,又要进行微观运作。文化企业扩大再生产所需的资金,主要从政府财政获得,民间资本很少进入文化生产领域。目前,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方面的政策,但我省的配套政策却没有及时跟上。比如我省的金融部门制定了关于教育、科技方面的优惠贷款政策,至今却没有制定关于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方面的优惠贷款政策。这些原因造成了文化企业投融资渠道单一、筹资困难,妨碍了文化企业的发展。
市场亟待培育和规范。文化市场急需建立包括资金、设备、技术,特别是人才等资源的竞争和激励机制,没有积极整合、开发和利用好山西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没有把经济效益当作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目标。文化产品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供需矛盾突出,文化市场亟待培育和规范。
人才需求日益加剧。目前,文化产业管理与经营人才的短缺与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之间的巨大矛盾日益凸现,人才短缺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因素。据统计,2004年我省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12.94万人,其中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0.12万人,不到总人数的1%,远远不能满足文化产业做大做强的需要。文化发展的核心是人才问题,人才一直是制约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
只有理性地认识和客观分析山西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势和文化产业面临的挑战,才能找出加快山西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省政府前不久出台的《山西“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未来五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的年平均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对全省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和社会就业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扩大,对旅游及其相关产业大拉动效应更加突出。
这更需要相关部门更新观念,不断强化文化产业发展的自觉意识,建立健全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深刻领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总结我省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和地区的经验,增强示范效应。整合山西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集中优质资产,形成山西的强势文化产业市场主体,努力形成国有或国有控股为主导,民营文化企业为骨干,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文化产业市场主体新格局。
文化企业和事业单位要努力拓宽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渠道,鼓励非公有制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积极吸纳国内外资本,继续引导省内民间资本从煤、焦、电等传统行业进入文化产业,充分调动企业、民间、外商对我国文化产业投资的积极性,营造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投资环境,推动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积极培育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主体。山西文化产业的实力和活力才能进一步增强。
李晓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