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的专家向学员们讲解、示范古籍修复技术。
10月11日,随着由中国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经过精心筹备的第一期全国古籍修复技术培训班开班典礼在国家图书馆举行,来自全国各系统32个藏书单位的35位学员参加培训,表明我国对古籍保护工作的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全面推进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顺利实施。
古籍,是记载一个国家文明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传承文明的一种重要形式,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中华古籍曾经忠实地记载着历史,延续着中华民族的根脉,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保护、利用好图书典籍,弘扬中华民族的国粹精华,是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保护、抢救古籍,让世人更多了解中华文化的灿烂辉煌,更多享受历代先贤创造的文明成果,让历史、文化在传世珍品中延续是我辈的神圣责任和光荣使命。但是,由于诸多原因,当前我国古籍保护工作存在不少突出问题,古籍修复人才长期匮乏便是其中之一。
由于长期以来古籍生存状况的模糊,这个特殊行业的投入力度明显不足,造成古籍保护、整理和修复人才处于长期匮乏状态。据粗略统计,坚守古籍修复这一神圣职业的,全国范围不超过100人;从整体上看,古籍修复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程度不够,破坏性修复的情况还时有发生,修复手段和保护技术落后,古籍的保护无法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面对超过1000万册件等待修复的古籍,一方面需要加强对在职人员的培训,提高现有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水平,另一方面要扩大修复人员的队伍。
2007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对全国古籍保护工作和“十一五”期间重点开展的古籍保护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之后,文化部及相关部委积极贯彻落实文件精神,推动古籍保护工作的全面实施。4月30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建立由文化部牵头,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教育部、科技部、国家民委、新闻出版总署、宗教局、文物局等部门组成的全国古籍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作为项目的领导协调机构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文化部。经中编办批准,在国家图书馆设立中国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我国古籍保护工作正在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展开。受文化部委托制订的《古籍定级标准》、《图书馆古籍特藏书库基本要求》、《古籍破损定级标准》、《古籍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要求》、《古籍普查规范》和《图书馆古籍修复人员任职资格》作为文化部行业标准已经颁布实施。普查摸家底的工作已经全面铺开。
为期3个月的古籍修复技术培训班,着重于修复理念的正确认知,修复技术的科学化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基础理论课、技能实践、考察,共计420学时,古籍装帧形制的演变、中国古代造纸技术发展的特点与规律、西方文献保存和保护程序等课程设置独具特色。除理论课外,大量时间用于学员的实际操作训练。授课教师均为国内外知名的相关学科的研究者和操作能手。
由于古籍修复是一门既费心又耗时的“拯救艺术”,要科学、规范。修复人员不仅要拥有修复技术,还需要更广泛的知识范畴,需要懂历史、化学、生物和古籍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有针对性地组织专家编写教材,充分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将传统修复技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并在课程的设置上力求与国际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