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供电公司部署实施《沈阳城市电网“十一五”规划》纪实
沈阳供电公司简介
沈阳供电公司隶属于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系特大型国有供电企业,担负着沈阳市9区4县(市)12980平方公里、195万户电力客户的供电重任。公司下属9个供电分公司、8个农电局。截至2007年6月,拥有220千伏变电所17座,总容量458万千伏安;220千伏送电线路62条、1264公里。
时至今日,电力已经成为维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命脉。做好电力的供应和保障,不仅是保持生产要素平衡的经济问题,也是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保证安定团结的社会问题。
随着沈阳向国际化大都市、东北地区中心城市迈进的步伐逐渐加快,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也步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2005年10月,《沈阳城市电网“十一五”规划》顺利通过了国家电网公司组织的审查,批复总投资额为94.7亿元(国家电网公司批复辽宁省电网建设总投资额为500亿元)。为满足沈阳地区日益增长的用电需求,2007年3月,沈阳供电公司进一步完成了对《沈阳城市电网“十一五”规划》的滚动优化调整。经国家电网公司批复后,“十一五”期间沈阳地区电网建设总投资额从94.7亿元调整为105.2亿元。这也意味着,沈阳地区“十一五”期间每年将完成约20亿元的电网建设投资,注定成为沈城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工程。
这次规模空前的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引起了沈阳市委、市政府以至普通市民的高度关注。如今,沈阳供电公司正紧锣密鼓地谋篇布局,以便描绘好沈阳电网“十一五”建设的恢弘画卷。
超前规划任重道远
沈阳电网位于辽宁电网中部,现有500千伏变电所2座(容量225万千伏安),220千伏变电所16座(容量457.5万千伏安),66千伏城网变电所61座(容量372.4万千伏安),农电变电所85座(容量156.7万千伏安),送电线路全长2438.4公里。作为一个典型的能源输入城市,沈阳市92%的用电靠地区外电源供给。受此限制,沈阳地区因拉闸限电每年大约少供电1亿千瓦时。由于大规模地进行整合、搬迁,沈阳市大多数大中型工业企业还未达到目标产能,目前用电也处于过渡期的低谷阶段。
造成沈阳电网电量增长缓慢的因素众多,如地区发电能力不足、产业调整后的用电缺口等,而其中最大的掣肘就是电网项目建设进度滞后。
根据调整后的电网规划,“十一五”期间,沈阳电网将新建500千伏沈北变电所1座;新建220千伏变电所7座,目前太原变电所已经投入运营,宁官变电所计划本月投入运营,今年内还将开工建设东胜变电所、五爱变电所,2008年建设东窑变电所,2009年建设东塔变电所,2010年建设新区变电所;新建66千伏变电所30座,目前已经投运6座,在建8座,计划2008年开工建设6座,2009年开工建设5座,2010年开工建设5座。按照沈阳市的经济发展速度,如电网建设按规划实施,电力供应完全能够满足沈阳地区的用电需求。
然而,实际情况是,截至2007年2月,上一年度约20亿元的投资只完成了15.5亿元,仅完成1座220千伏变电所、6座66千伏变电所的建设和投运工作。2007年计划投资19.3亿元,目前完成6.8亿元。其中,220千伏电网总投资7.5亿元,目前完成4亿元;66千伏及以下电网总投资11.8亿元,目前完成2.8亿元。
造成电网投资未按规划实施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是:第一,农电供电区域虽已纳入了总体的电网规划,但在供电营业区的调整完成之前,国家电网公司的投资将很难投给这些地区。第二,受前期因素影响,导致电网建设滞后(如66千伏市府变电所按规划应于2005年投运,但在审批环节延误了大量的时间使其在2007年才能投入运营)。第三,沈阳市城区要求的电网建设标准远高于国家电网公司的立项审批标准,使项目难以获得核准。
从沈阳电网现状及规划情况看,沈阳市电网规模和技术水平与国内同等城市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基础较为薄弱,特别是在沈阳市快速发展、提出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目标的当前,加速电网建设已显得十分迫切。
好风借力信心满怀
今年9月7日,市长李英杰在沈阳供电公司主持召开了沈阳电网建设现场办公会议。与会同志听取了沈阳供电公司总经理赵振伟关于沈阳电网“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的专题汇报,研究确定了加快沈阳电网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方案。
会议认为,近年来,沈阳市电网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售电量保持平稳持续增长,输电能力不断增强,电网规划水平进一步提高,确保了全市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电力需求,对此应予充分肯定。但也要看到,沈阳市电网建设相对滞后,项目建设进展迟缓,供电量增长不快,本地发电能力不足等问题,必须采取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会议指出,电力供应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电网建设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沈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必须坚持电力发展先行。全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密切配合,采取超常措施,实行政策扶持,进一步加快沈阳电网建设。
会议决定,一是切实加强对沈阳电网建设的组织领导。市政府同意成立沈阳市电力基础设施建设领导小组,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赵长义任组长,副市长邢凯、王英任副组长,制定切实措施,全面加强电网建设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服务。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发改委。二是要将沈阳电网“十一五”规划纳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做好与其它专项规划的衔接和协调,由市政府统一组织实施。三是加大对电网建设的扶持力度。要认真借鉴国内城市先进经验,以市政府名义出台《关于加快沈阳电网基础设施建设若干意见》,将电网建设项目作为城建重点工程,在规划用地、征地拆迁和缴费审批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会议同时就220千伏五爱输变电线路建设问题,66千伏广州、如意、长江、方家、怀远五个变电所规划、征地和拆迁问题,账外供电资产管理问题,市政道路改造中电力工程欠款问题,按四大空间建设规划设置调整供电营业区问题等进行了专项统筹部署。
市长现场办公解决了困扰沈阳电网改造与建设中的一系列难点和热点问题,为进一步加快沈阳电网建设创造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八方来援协力奋进
市长现场办公带动八方来援,沈阳电网建设步伐开始全面提速。
为了保证沈阳市金廊南部世茂、世纪华丰、华润万象城、新世界会展中心、茂业中心等大型项目的用电需求,沈阳供电公司计划建设220千伏五爱输变电工程。但由于城市景观要求电源进线采用电缆导致工程造价过高,使该项目始终未能通过审批。现场办公会议使这一困扰沈阳电网改造与建设中的难点问题得到了圆满解决。目前,在沈阳供电公司的积极努力和沈阳市相关部门的通力协助下,市建委已主持召开专门会议,批准220千伏五爱变电所的220千伏进线过河隧道在10月下旬结合五爱隧道工程同步建设。
为了增加大东区东北大马路、和平区西塔、金廊中部、长江北街沿线、东陵区方家栏地区的供电能力,满足上述地区用电负荷急剧增长的供电需求,沈阳供电公司原计划在2006、2007年相继在上述地区开工建设66千伏如意、广州、长江、方家、怀远五个变电所。但由于如意、广州、长江、方家这4个变电所的所址征地费用远远高于国家电网公司批复的每座变电所所址征地拆迁费用标准,使项目无法通过审批。而沈河区的怀远变电所,所址用地与区政府安排的斗姆宫地区的市场业户用地发生冲突,导致该所址用地至今未能落实。目前,这5座变电所的建设迫在眉睫,如征地拆迁工作再得不到解决,上述地区都将出现无电可供的被动局面。现场办公会后,副市长邢凯亲自督办有关各区结合当地特点与沈阳供电公司共同协调解决这五个66千伏变电所的规划、征地、拆迁问题,预计近期都将得到妥善解决。
随着沈阳市城区范围的扩大,特别是郊县用电负荷快速增长,使得全市农电营业区已经不适应当前电力发展的需求。农电系统没有资金对电网进行系统化、规模化的建设,同时国家电网资金又无法直接投入到农网营业区内,导致在农网营业区内的电力用户缺少坚强电网的支持,近10万千瓦的负荷需求难以满足,得不到更快的发展,这也是电量没有大幅度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9月19日至21日,沈阳沈北新区供电分公司、于洪供电分公司和东陵供电分公司先后正式挂牌成立,相继加入了沈阳供电公司序列。三个供电分公司正式挂牌成立,标志着沈阳的供电事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表明了沈阳供电公司将进一步抓好电网规划建设,为沈阳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的决心和信心;同时将进一步促进电力部门提高服务水平,提高办事效率,营造良好的供用电环境,助力地方经济发展,努力开创电网发展和地方经济发展和谐共赢的新局面。
二零零八整装待发
在大力推进沈阳电网建设、为沈阳地区经济腾飞提供坚强电力保障的进程中,沈阳供电公司已经明确了新的更高要求,并提前开始了2008年工作思路和工作布局的谋划,即以“发展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实干意识、忠诚意识、稳定意识”为主线,积极弘扬抗击“3.4”暴风雪保供电精神,在管理创新上下功夫,全面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在考核机制上下功夫,全面提升公司依法治企能力;在基础建设上下功夫,苦练基本功,全面提升干部职工素质;在电网建设上下功夫,打造坚强电网,服务地方发展,全面提升电网建设水平;在创建和谐企业上下功夫,全面提升为职工服务、为社会服务的能力。
2008年,是喜迎北京奥运、展中华国威的华彩之年,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实现沈阳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之年。这一年,也是以1908年“满铁”建成临时发电所向附近属地送电为标志的沈阳百年有电史的光明之年。沈阳电网“十一五”建设必将迎来属于它的又一个春天——2008年,沈阳电网将建成投运4个220千伏输变电工程(东胜、五爱、韩屯、平安),同时开工建设两个220千伏输变电工程(东窑、法库);共有五个66千伏变电所(如意、广州、长江、方家、怀远)开工建设并于当年建成投入运营。
沈阳供电员工坚信,在电力部门的努力、相关部门的支持、全体市民的配合下,沈阳一定会建立起坚强的电网,推动地区经济全面、和谐、可持续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