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渡村镇为农民开设的“康乐书场”,每天都吸引近百名当地农民前来听书。新华社濮建明摄
新华网北京11月14日电 记者在最近召开的上海市书场工作者协会会议上获悉,据不完全统计,江浙沪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有书场553家,现在剩下172家,减少了381家,减幅为69%。评弹书场日渐萎缩,评弹演员不肯进书场,评弹的发展正面临一种尴尬境地。
据上海《文汇报》报道,在上个世纪50年代,仅苏州市的书场就数以百计;在上海,原黄浦区境内就有书场36家,如今成了评弹演出的空白点。
书场萎缩极为严重,即使仅剩的那些书场,有些也正面临倒闭或歇业的境地。
评弹听众的主体是中老年人,因此书场票价大多极低,大城市四五元,中等城市二三元,乡镇一元几角还得供应一杯茶。书场的微利甚至无利经营,使得经营者十分为难。
由于书场付给演员报酬低,经营者也无利可图,因此很多书场出现了一种恶性循环:书场请不到好演员,请来艺术水平差的演员又吸引不了听众,听众流散了使业务更萧条;经济拮据,就越是无力来改善书场,来聘请好演员。
跟评弹书场艰难经营的情况相反,宾馆、酒店、茶楼、景点等处的弹词演唱却十分红火,遍及江浙沪各城市和旅游景点,远至北京、河北、湖南、广东、辽宁等地。这些场所,以唱开篇、选段、小曲为主;比较在书场里说长篇,要轻松得多,取得的报酬却比书场演出高得多。
“老人老马唱老曲,老头老太吃老本。”这是浙江几位观众的话。书目老化是评弹界存在多年的老问题了。评弹书目众多,但如今真正能在书场说一类书的越来越少。即使有人说,也是抹头去尾。有的一类经典书如《英烈》、《隋唐》、《大红袍》、《顾鼎臣》等已成绝响。
产生并流行于苏州及江、浙、沪一带的苏州评弹是苏州评话和弹词的总称。评弹在清乾隆时期已十分受追捧,至今已流行了200多年。苏州评弹于2006年6月入选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