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高山
一条村间小路,路南是大片棉花秆和葱绿的胡萝卜缨子,路北则是齐肩的蒿草和苍耳子,纵横5000余亩。这是记者近日在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北相镇曹允村拍摄到的情景。
据记者调查,盐湖区北相镇东起运万公路,西至运泓公路,南起曹允村北,北至南相村南,方圆约4平方公里(合6000亩)的土地,从2004年至今年,已分别被当地政府以修建运稷公路、建设盐湖新区、新建大学园区、开发舜帝陵等名义征用一空。
该镇曹允、杨包、南相等4个村的村民向记者介绍说,他们的土地是被政府以“以租代征”的方式征用的。
“以租代征”,是指不经过农地转用审批,规避国家计划的控制和土地收益分配及税费政策的调控,将农用地直接上市进行非农业建设。
国家土地副总督察甘藏春曾指出,“以租代征”是这几年土地违法的一个主要表现形式,很多建设用地是通过这种渠道取得的。
当地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村民说,农村第二轮土地承包从1994年开始,至2023年结束。本来,农民向村集体承包土地。现在,他们的承包地被曹允、杨包等村的村委会向农民“反租”了。而村委会向农民租来的土地又被当地政府“圈走”,农民不再有土地使用权。这涉及北相镇四五千农民。
村委会和农户签订的《协议书》显示,村委会以每亩6500元的价格,买下农民剩余的近20年的承包地使用权。但这6500元并不下发,而是每户发给一个利息领取凭证,让农户领取“每亩每年520元”的利息。
村民们告诉记者,这两年棉花价格上涨。如果这些地种棉花,一亩地可产100公斤皮棉。按每公斤皮棉14元计算,能收入1400元。除去成本,一年可收入1000元左右。而现在,一亩地只能领520元利息,“不够生活”。
“2023年以后怎么办?本来,2023年第二轮承包结束后,我们还可以进行第三轮承包。现在看,到2023年,这里都是高楼大厦了,我们怎么能承包种地?”土地从此没了,村民们不知道他们今后该干什么。
现在,盐湖区“以租代征”的这6000亩土地中,除了在建的几幢孤零零的大楼外,有5000多亩土地没有投入使用。地里的荒草长得格外茂盛,只有一些掉光树叶的小白杨在风中摇曳。
本报运城11月19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