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缺失的社会责任感呼唤关注弱势群体
“80后”学生自编民工教育手册
馨民行知学社——上海财大附属中学的一个学生社团,“馨民”取意于让农民工感到温馨,这两个字将一群高中生和农民工紧密联系在一起,这群还只有十七八岁的高中生在走访调查农民工的生存问题后,自编了一本《民工教育援助手册》,展现出新时代学子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一张床上三个枕头
“一进他们家,我傻眼了,一张小床上居然放着三个枕头。”社团志愿者高二学生张骁腾告诉记者,他曾跟随农民工一起回家,发现他们的住宿条件都很简陋。“我还曾看过一户农民工家庭,四口人挤在车棚边4平方米的小屋里,一到冬天,小屋四处透风。”高三学生程辰接着补充说。同时,学生们还发现农民工的住所都存在安全隐患。
在调查中,农民工子女教育方面的问题也引起了高中生的关注,“他们本身文化程度不高,几乎没有时间和能力去管理、教育孩子。”程辰说,一些民工的教育方式往往简单、粗暴,孩子没考好就拳脚相加。
“虽然学习条件艰苦,孩子们却很珍惜。”学生乐苑说了一件事,今年大年初三,在经过一位初三民工孩子的家门口时,只见一间黑漆漆的破屋里,一个女孩正捧着英语书在认真学习,而对面就是散发着恶臭的垃圾回收站。
社团指导老师陈前说,深入到农民工群体中进行实地调查,学生都发生了很大改变。一次期末考试中,语文作文题目是《假如我有一支神笔》,“有位同学写道,假如他有一支神笔,他将为农民工画一张回家的飞机票,这真的让我很感动。”陈老师说,还有一次,同学们与环卫工人一起搞联欢,尽管农民工的手很黑,指甲里还藏着深深的污垢,可孩子们仍然面带微笑、大方地握住了他们的手,一起跳舞、歌唱。
“80后”学生受感动
坐在记者面前的孙圆悦是个不折不扣的“哈韩族”,手机上挂着五花八门的个性小饰物,脸上一副“80后”桀骜不驯的“标志性表情”,让人很难将她与编写民工手册联系在一起。“刚接触她时,总感觉她对任何事情都不冷不热,似乎很难走近她的内心。”陈老师于是想了个主意,带她一同去看看农民工的生活。
于是,小孙和陈老师来到五角场镇营口路上的一名环卫工人家,“他每天清晨3、4点就要起床扫地,晚上6点钟下班,当我听说他一棵白菜要吃两天,一个月才吃一顿荤菜时,我震惊了。”小孙说。
小孙还提到,现在不少家长通常会对孩子说:“你要是读不好书,长大就去扫垃圾。”在他们眼中,仿佛扫垃圾就是最低贱的工作,“如果没有那些环卫工人每天起早贪黑,把这个城市打扫得干干净净,我们生活的地方就是一个十足的垃圾场。”小孙忿忿不平。
一本手册几易其稿
说到出书的初衷,沈轶雯说,经常看见农民工赤膊行路,乱扔垃圾,随地吐痰,出口成“脏”。于是,在陈老师的指导下,这群高中生开始着手编写《民工教育援助手册》。
学生们一次又一次地走访工地,了解农民工的阅读习惯和兴趣。回去后,大家上网查资料,统筹规划、不厌其烦地修改和润色后,将初稿带给一些农民工看,听取他们的意见,最终完成了一本浅显易懂的农民工自我教育手册。目前,这本小册子仍在修订当中。
采访中,孩子们说的最多的话就是,“尽管我们的力量微不足道,但是还希望唤起社会对这样一个弱势群体的关注,努力带动一种和谐、平等、尊重的社会氛围,为农民工提供切实的帮助。”
■专家说法 学子编书体现社会责任意识
“这群高中生的行为,是一个双赢的善举,新时代学子的社会责任意识和人文关怀令人钦佩!”市社科院青少年所长杨雄对学生的做法给予高度评价。他说,目前上海有530万农民工,占上海1/3人口,“这样一个庞大的人群要在上海生活下去,必然涉及到融入城市的问题。”杨所长表示。
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深入到社会的最底层,关注外来人口的现状,体现了积极、鲜明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很多考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不同的是,这群学生在繁忙学习之余,仍关注社会,关注民生,为社会和谐尽一份绵薄之力,实在难能可贵。编书不仅体现了强烈的人文关怀,对学生自身也是一种自我净化。”杨所长说。
作者: □晚报记者钱钰摄影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