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普陀区长寿路街道的一项实践,兼顾了城市“面子”与百姓“肚子”。政府官员表示,希望通过此项尝试,为根治城管“顽症”积累经验。
“城管来了!”尖叫声中,小摊小贩或卷包袱,或推小车,慌不择路,水果满地滚,蔬菜踩成泥……如此一幕,曾经在无数城市上演,如今还在许多城市继续。
而城市“面子”与百姓“肚子”孰轻孰重的争议,也在日复一日地进行。
27岁的黄超曾经也是在城管驱赶下“抱头鼠窜”的一个小摊贩,但现在他已经走出了这个梦魇。从11月20日清晨开始,他走出家门摆摊卖早餐,底气十足。他的安全感来自上海市普陀区长寿路街道的一项实践:把解决城市市容需求、百姓就业需求与市民消费需求融合到一个名叫“爱心帮帮车”的项目上。而且跟以前政府大包大揽不同的是,在这个项目上,政府只是搭建了一个平台,在广泛征求居民意见的基础上,由企业实施运作。
政府官员表示,希望通过此项尝试,为根治城管“顽症”积累经验。
一辆早餐车 解决大问题
11月20日清晨,黄超推着他的早餐车开始摆摊。在长寿路街道,共有12辆这样的早餐车,分布在各个居民小区,让居民就近能吃到热乎乎的早餐。早餐车经营人员均为就业困难的失业人员,其中包括像黄超这样过去的无证摊贩。
长寿路街道办事处主任欧阳萍介绍说,街道引进上海奥食卡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的“爱心帮帮车”项目,让市民不出小区就能吃到营养、卫生、方便、快捷的早餐食品,而且早餐车不会摆在马路上占道经营,这样同时解决了城市“面子”与群众“肚子”的问题。
上海奥食卡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总裁林大伟介绍说,早餐车及所有设备均是公司免费赠送,公司在这个项目的运作中采取了统一采购、统一食品、统一形象、统一价格、统一配送、统一管理,所销售的食品都是经过层层把关,方便居民又符合环保要求,“力争做到二元吃得饱、三元吃得好、四元吃得高高兴兴!”
治理小摊小贩 只能疏堵结合
早餐车项目的实施,让长寿路街道两个部门同时长吁一口气:一是劳动科,一是城管科。
“这是城市市容管理良性互动、可持续运作的举措,可谓一举多得,多方得益。”街道城管科科长宋超林说。他认为以前城管与摊贩的关系是“恶性互动”,无证摊贩整治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一方面上级部门要对市容环境进行考核,另一方面就业困难群体又要有饭吃——城管工作难做啊!”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城管队员说,马路小摊小贩要是城管不管,马上有人投诉政府不作为;要是赶这些摊贩走,又有人骂城管野蛮,没有人性,“不管怎么样,我们都挨骂”。
过去十几年来,我国大中城市对无证摊贩一直实行“堵”的治理方式,“大盖帽”跟“破草帽”打“游击战”的镜头,成为街头一景。城管制度也饱受诟病,城管执法过程中发生冲突的现象,近年来在全国各地时有发生。
疏堵结合,在市容管理与市民谋生之间寻求平衡——宋超林认为,这是早餐车项目中所寓意的城市管理良策。他表示,即使卫生状态不佳,无证摊贩的早餐点也照样吸引了大量市民,一方面,是因为供应早餐的饮食店布点不科学,另一方面,同低收入人群的低水平消费有关,“无证摊贩的出现,其实是供需关系决定的,市民总要吃早餐吧,所以,光靠堵,肯定是堵不住的,只能疏堵结合。”
小摊小贩“解禁” 并非撒手不管
长寿路街道党工委书记李忠道表示,“爱心帮帮车”项目酝酿了较长时间,期间还在街道的各个居委会召开听证会,对早餐车的价格、品种以及早餐车经营地点及经营人员等,在广泛征求居民意见的基础上予以确定。
每一个城市,都是由不同的群体组成的,有的人希望马路上只有绿树鲜花、香车美女,没有小摊小贩;有的人希望在马路上摆小摊,赚点钱,贴补家用。上海大学教授顾骏多年来研究就业问题,一直呼吁对马路设摊“解禁”,他说,不是小贩难管,而是如何提高城管执法人员乃至政府的管理水平。“社会公共利益和个人合法权益之间的权利平衡问题,是当前政府要深入研究的大问题。”
他说,“爱心帮帮车”这个项目实施以后,可能出现一些此前没想到的问题,这需要政府提高管理能力,积极应对适当开放后出现的各种问题,“放开了,并不意味着政府部门就撒手不管了,比如,在早餐车管理上,城管部门可以退出第一线,但食品卫生部门,反而要冲上第一线。”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 肖春飞
(据新华社上海11月20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