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高一期中考试成绩近日揭晓。统计数据显示,在物理、化学和生物三门学科总成绩中,来自武汉市的学生,分数普遍不如来自外地的学生。
华师一附中一位老师昨称,往年高一年级进校后,无论是摸底考试还是期中考试,总分排名前100名的学生中,外地生都没有超过半数,今年这种情况却被打破了。
该校高一年级总分排名前54名的学生中,武汉学生仅21名,明显处于劣势。
这位老师说,问题的症结在于武汉市在初中开设《科学》课后,很多初中生存在学习不系统、知识掌握不牢、知识结构有缺陷等弊病。
武汉市部分老师认为,初中开设的《科学》课,已经对高中教学带来负面效应,增加了学生的学业负担,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教学规律。
2004年9月,武汉市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开设理、化、生、地“四合一”的《科学》课。由于师资、教材和实验器材等问题上存在着不足,三年来,在老师、学生、家长中,要求停开《科学》课的呼声不断。
现状 高一期中考:武汉学生为何考不过外地生 物理、化学和生物拖了后腿
今年9月,华师一附中招收了1600余名高一新生。其中,800余名学生毕业于武汉各所初中,约400名学生来自湖北各地县,还有约400名学生从外省招收而来。
11月上旬,该校举行期中考试。成绩显示,高一年级总分排名前10名学生中,只有3名来自武汉市,分别占据全年级第2、5、9名。前54名学生中,只有21名武汉学生,大部分武汉学生的年级排名在第24—49名之间,明显处于劣势。
无独有偶,今年9月份,华师一附中对高一年级进行了摸底考试。结果发现,高一年级总分排名前10名的学生中,第1、2、3、6、10名都是外地生,前100名学生里有53个外地生。
往年却不是这种情况。据该校高二、高三年级教学负责人介绍,往年高一学生进校后,无论是摸底考试还是期中考试,总分排名前100名学生中,外地生都没有超过半数,且高分段大部分被武汉学生占领。
为什么今年武汉的学生考不过外地生?一些老师说,拖了武汉学生后腿的科目集中在物理、化学和生物三科。
11月初,武汉5所省示范高中高一年级进行期中联考,同样出现了这样的问题。
原因 外地生初中没设《科学》课 武汉学生为什么没考好?一位物理老师说,主要的原因是,外地生初中没设《科学》课,实行的还是分科教学,知识比较系统。
华师一附中一位高一班的班主任说,武汉很多学生有个明显的特点:物理、化学、生物三科中,某一科稍好,其它两科较差。这位班主任分析,这跟初中《科学》课老师的学科背景有关,如果是物理老师上《科学》课,物理知识就讲得透,化学、生物就差一些,反之亦然。“即便是高中,也找不出一个可以同时教初中物理、化学、生物的老师。”
一名毕业于武珞路中学的高一男生说,他中考《科学》位置值是A+1(最高分),但是他进入高中后学习很不适应,第一次摸底考试考得很差。他觉得,初中《科学》学得太浅、太简单,而高中强调概念、公式运用。“有时候老师讲课涉及的一些小知识,我初中听都没听过。”
声音 武汉市教育局局长谢世腰—— 加强《科学》课和高中的衔接 昨天,武汉市教育局局长谢世腰说:高中阶段的理化课程的学习,不应完全取决于初中阶段是否开设《科学》课,考虑到上述的原因,武汉市正在加强初中《科学》课程和高中理化教学的衔接,并辅之一些必要的知识衔接。如果湖北省进入了高中课程改革以后,这一问题应该得到比较好的解决。
老师家长呼吁取消《科学》课 采访中,武汉市多名高中老师反映,由于很多武汉学生知识系统不完整、知识掌握不深,老师要花很多时间给他们补课,进行初高中衔接。与其如这样治标,倒不如治本——取消《科学》课!
“往年的衔接课,主要是给新生上语、数、理、化等四科高一新课,今年,学校只能给他们补课,重新上初中物理和化学部分的知识点。”汉口一所省示范高中负责人如是说。
2005年初,在政协武汉十届三次会议上,也有政协委员提出停止《科学》课。他们认为,《科学》课的设立让大部分学校措手不及,师资力量跟不上、教学设备与课程要求极不配套、教材适用及研究不到位,如不及时弥补,会对初中教育造成伤害。
一所省示范高中高一年级主任直言不讳地说,《科学》课虽然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探究精神、动手能力等方面有一定作用,但因为高考的指挥棒没有变,物理、化学等科目依然是分开考试,以至于到了高中阶段又必须回头补课,白白浪费了学生和老师的时间和精力。
不少家长对《科学》课也颇有微词,纷纷通过网络、信件和电话等形式反对《科学》课。在一家国企工作的家长章先生说,现在很多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谁也输不起,《科学》课这样冒险探索,他担心孩子高考吃亏。
实践表明:《科学》课就像一头莽牛不管不顾地往前奔
开弓难道真的没有回头箭? 《科学》课在武汉推行了三年,围绕这门初中综合课程是否应该开设的争论,就持续了三年。尽管家长、老师们多次呼吁,让《科学》回到理、化、生、地这四门学科,但教育主管部门一直坚持:开弓没有回头箭。
如今,一组组数据表明,当初开设这门课是多么的仓促:师资缺乏,教材编排存在缺陷,初、高中教学衔接不紧密……令人费解的是,明知道问题成堆,但《科学》就像一头莽牛拼命地前奔,后面是一群大声喊累的学生,虽然喊破喉咙,但无人叫停。
从设计者的初衷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探究精神和探究方法,这都没错。但是,为什么三年之后,存在的问题依然存在,教育主管部门依然拿不出切实可行的办法加以解决?《科学》为什么就不能等到准备得充分一些后再开设?
也许,等孩子们到高中后,通过一系列的补习可以弥补他们初中阶段知识上的缺憾。但是,就因为这,要付出多少额外的劳动?
一个沉重的话题,摆在武汉市教育主管部门面前——开弓难道真的没有回头箭?(高家龙 李樵) (来源:荆楚网-楚天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