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呼和浩特12月1日电(记者王欲鸣)记者从内蒙古自治区草原勘察设计院获悉,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实施6年来,共完成草原治理2000多万亩,有效地改善了草原生态环境。
内蒙古大部分区域植被稀少,生态脆弱,草原沙化、退化严重,是中国主要的沙尘源之一。
作为国家六大生态建设工程之一的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于2000年紧急启动,2002年3月全面实施。治理工程区范围涉及内蒙古自治区、河北省、山西省、北京市、天津市的75个县(旗、市、区),总国土面积为45.8万平方公里,内蒙古治理面积占总任务的48%。
“今年我家的草场每亩比前两年多打了15公斤草,羊每天只在一个小区内活动,抓膘更快了。”西乌珠穆沁旗58岁的达林太边给圈里活蹦乱跳的羊儿喂草边说。2004年,他放弃了自由散养、靠天养畜的传统放牧方式,在当地畜牧部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他家的1.15万亩草场被网围栏分成了10个小区,实行划区轮牧。达林太家的“变革”,是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一个极小的“缩影”。几年的治理,锡林郭勒大草原生态总体恶化的趋势得到了有效的遏制,局部区域植被明显恢复。
内蒙古草勘院卫星监测显示,锡林郭勒盟草原植被平均盖度由1999年的30%提高到2006年的45%,西部荒漠半荒漠草场植被平均盖度由17%提高到41%。全盟的浮尘、扬沙和沙尘暴天气明显减少,由2000年的27次下降到2006年的6次。
据内蒙古草原勘察设计院院长邢旗介绍,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实施以来,内蒙古通过围栏封育、飞播牧草、人工草地、青贮窖建设以及禁牧、休牧、划区轮牧等措施,有效遏制了草原退化、沙化的趋势。截至2007年11月,国家已投入15.43亿元资金用于内蒙古草原保护和建设,共完成草原治理2032.8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