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晓冬持工会主席证回公司上班时被阻拦。本报记者 王俭 摄 |
本报记者 裴晓兰
每次外出,唐晓冬都会把他那本深蓝色外皮的工会主席证放在皮包里。工会主席证是北京市总工会颁发给唐晓冬的,上面写着他被任命为北京三环相模新技术有限公司工会主席,任期从2003年8月到2008年8月。但从2004年9月开始,唐晓冬因替工人维权被拒绝进入三环公司。
此后,唐晓冬开始为自己维权,并获得了终审胜诉的判决,但此后他两次回公司仍被挡在门外。12月4日,唐晓冬来到顺义区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要求三环公司让他回去上班。
选出来的工会主席
唐晓冬的未来还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一开始唐晓冬并不知道工会主席之路会走得这么艰难。
三环公司是一家中日合资企业,1991年落户海淀永丰乡,专门生产磁铁。2000年,公司在招聘总务部经理时,相中了在北内集团当过10年工人和7年管理层干部的唐晓冬。得知月收入达4000余元后,唐晓冬欣然同意。
上任后,唐晓冬下车间检查工人的出勤状况。他看到一名男工戴着一双露出五指的手套,拿起一大块黑铁往操作台上放。“手套坏成这样你怎么不换?”唐晓冬问。“用完了”,男工说,公司每个月给他们发4副手套,但因为每天接触的是金属和粉尘,手套没几天就会露出手指。
手指在铁屑中摩擦的疼痛唐晓冬深有体会,他当工人时也曾因手套不够用去找领导要。他特别理解,一双普通的手套对于一个产业工人来说有多么重要。因此,唐晓冬马上通知采购部门将工人的手套和口罩增加了一倍,之后又在行政例会上告诉领导这样做能提高工人的生产效率,从而让这一提议得以推行。
这期间,唐晓冬给工人买暖壶供热水、买洗衣粉洗手,还设法提高了食堂的伙食标准。此时,三环公司还没有工会。
工会的产生始于2003年6月。因公司搬迁需要费用,领导层宣布停发工人的劳保用品和过节费等,这在公司上下掀起轩然大波。
据工人陈祥(化名)回忆,公司当时每季度都会给他们发洗发水、香皂、洗衣粉和毛巾,折合成现金约100元。陈祥是从辽宁来京打工的农民,一家四口租住在永丰乡一个约12平方米的简易房内,妻子没工作,两个孩子在学校借读。单位忽然停发洗衣粉这些日用品对他家影响很大,他和同事们对此很不满。
唐晓冬说,他不忍心看陈祥这样的工人吃亏,便向日方高层管理人员提出过反对,但对方很坚持。
这时,有工人对唐晓冬说,咱们成立工会吧,那样就有地方说话了。唐晓冬没细想便把这个动议上报给了公司高层,之后又找到海淀区总工会,得到了很大支持。
2003年8月22日,三环公司工会成立大会在永丰乡电管站礼堂召开,大会的主要内容是选举工会主席。106名工人在各自的选票上写上了他们信任的名字,之后排队将选票放入纸箱。唱票后,唐晓冬以103票高票当选为工会主席。唐晓冬回忆说,他当时对这个结果感到意外,没想到自己会如此受拥护。会后,很多工人拍着他的肩膀说:“老唐,我们把宝都押你身上了,就看你怎么替我们说话了。”
当选后,市总工会给唐晓冬颁发了工会法人证,任期到2008年。去海淀区总工会参加两天培训后,“我第一次明白成立工会的目的就是要为工人维权,才知道这是个得罪领导的差事。”唐晓冬说,自己也权衡过———拿的是公司的钱,值不值得为工人得罪领导。
“我当时有3条路可以走。第一是辞职不干,这样能避免得罪资方,但这显得有些莫名其妙。当初兴师动众地选了一番,也惊动了工会组织,什么都没干就走人,未免太儿戏了。”
“第二条路是当一个所谓的资方工会主席。但是100多人的信任压在肩上,我不能做对不起他们的事。”
“第三条路就是站在工人这边替他们维权。”唐晓冬选择了这条路。对此,唐晓冬的解释是“无知者无畏”。他说当时没想到这条路会有这么凶险。
两次解职风波
很快,唐晓冬就以工会的名义发文件要求公司给职工上社会保险、补发加班费、给临时工签劳动合同。然而,文件如石沉大海。2003年10月,唐晓冬将事情反映给了北京市总工会的机关报《劳动午报》。
“当时就想着公司一看报纸都登了,就会把问题解决。”唐晓冬说,劳动午报当时的标题是《不承认工会组织、不签订劳动合同、不缴纳社会保险,这家企业到底想干吗》。见报后,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对三环公司罚款2.5万元。两个月后,唐晓冬接到了单位解除其总务部经理职务的通知。
唐晓冬清晰记得那是2003年11月3日的午饭后,他坐在办公室翻看文件,中方副总带着3个人走进来递给他一张纸后说道:“公司通知你现在回家待岗。”“为什么?”唐晓冬问。“看通知吧。”唐晓冬起身接过文件,上面写着他被解职的理由:“任职期间不仅未做好本职工作,而且败坏企业声誉,影响生产秩序,”此外,他的工资从4250元降到了465元。
公司同时将这份解聘通知贴在了布告栏上。工人们看到后找到唐晓冬说:“老唐,你是为我们的事遭到报复的,只要你一句话,我们就罢工。”唐晓冬没有同意,“一罢工性质就全变了。”他赶紧召集其他几名工会委员写了一份新通知贴在解聘通知的旁边。新通知写道:“请全体职工一定要保证生产,关于公司违反《工会法》和《劳动法》的行为,相信此问题在海淀区总工会和市总工会的领导下,一定能得到妥善解决。”
当天下班前,工人的情绪稳定了下来。
2004年1月,在市、区总工会的干涉下,公司恢复了唐晓冬的总务部经理职务和工资标准,但职权上他已“名存实亡”。公司调来了总务部主任,唐晓冬被“闲置”,办公地点也被改在库房。唐晓冬说,他当时多少有点委屈,但已经这样了,他只能专心做工会主席。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2004年3月,公司的自备水源井突然变浑,工人向唐晓冬反映水没法喝。他首先将此事反映给了公司领导,但对方没搭理。“怎么办?当时我的内心很矛盾:如果再借助于外界,我的饭碗很可能不保,但不管的话,良心上又过不去。食堂做饭都用那水,这关乎大伙生命健康。”唐晓冬说。此外,不断有工人问唐晓冬,“我们选你当工会主席,水的事儿你管不管?”唐晓冬没有退路。
他马上将事情举报到了海淀区卫生监督管理站。很快,卫生站检验出水质不合格,对三环公司处罚5000元。之后,唐晓冬被解除劳动合同。从2004年9月1日起,公司不准他再进大门。
三环公司给唐晓冬归纳了两宗“罪”:一是水质变浑应该由唐晓冬这个总务部经理负责;二是他在工作期间有多达7天的旷工现象。
唐晓冬不服,申请仲裁。2004年11月18日,仲裁开庭。但直到2006年9月,仲裁才有了结果。仲裁撤销了三环公司开除唐晓冬的决定,公司须给付唐两年工资损失6万余元。三环公司随即向法院提起诉讼。一审唐晓冬胜诉,二审再次胜诉。
升级为公共事件
在等待司法机关给出公正结论的过程中,唐晓冬被当成了一个研究工会维权问题的范本,这名工会主席每一步的命运因此也格外受到媒体和专家的关注。
2004年9月1日,进不去公司大门的唐晓冬找到了媒体记者。9月7日,有媒体以《全市第一起工会主席被解除劳动合同》为题刊发了唐晓冬的遭遇,这引起了国内多家媒体的关注。《南方周末》、《工人日报》、《法制日报》、央视《实话实说》都采访过他。唐晓冬说,被辞的那个月,他基本上每天都在接受采访。
此外,市总工会也在《劳动午报》头版头条公开表态:“全力支持唐晓冬维权”。
这期间,市总工会及劳动局的领导曾找过唐晓冬,想帮他协商解决此事,但唐晓冬不能接受单位的解决方案———让他以普通职工名义自行离职,单位给补偿金。
除了备受媒体和专家关注外,唐晓冬也成了全国工会主席的维权典型和榜样。他们从报纸和电视上得知唐晓冬的维权故事后,给唐晓冬打电话、发短信。在唐晓冬的手机里,至今留存着几个工会主席的短信:“坚持住,为更多的工友支持呐喊!”“希望你的维权经历能成为工会维权典型,保重身体!”其中,福建一位工会主席被辞后,马上通过市总工会要到唐晓冬的电话,向他取经,并相互鼓励。唐晓冬说,那么多的战友都在看着他,他不敢轻言放弃。
唐晓冬说,当他个人的事演变成公共事件后,他更无法言退了。
维权的超额成本
在唐晓冬维权的过程中,外地的几个工会主席也一直和他联系。其中宁波一位被辞退的工会主席很无奈地告诉唐晓冬,家里老婆孩子都等着他赚钱养活,他没资本坚持。唐晓冬说,他特别能理解,如果不是自己的妻子可以养家,他很可能也坚持不到最后。
唐晓冬的妻子在一家外企驻京办任负责人,她说自己一开始也不能理解,认为没必要折腾,但随着事件升级,她也开始理解丈夫。她知道丈夫做的是正义的事,但她同时也说,希望以后这种正义的事让别人来做,不是她丈夫。
唐晓冬曾劝公司其他工会委员“该投降投降”,因为他知道这些“战友”家境不好,建议他们维权之前先考虑一下“饭碗”。唐晓冬指着他那辆黑色桑塔纳轿车说,“如果没这车,很难说我维权的心态会不会变。”
他举了一名邯郸女工会主席来京维权的例子。“她攒了几个月的工资来一次北京,住在前门一家很便宜的旅馆。为了找法律专家帮忙,她早上7点从前门坐公交车倒了四五趟车,下午快3点才找到律师位于西四环的家。”唐晓冬说,如果他也是靠坐公交车奔波于上级工会、劳动仲裁委、法院和公司的话,他很难说自己一定会坚持下去。
记者问他,何必较真一定要回到一个不欢迎他的公司。双方关系早已恶化,回去又有什么意思?重新找份工作,开始新的生活不好吗?唐晓冬说:“法院判决我胜诉了,说明我还是三环公司的工会主席,我应该回去继续履行职责,直到2008年任期结束。即使公司想罢免我,也应该依照《工会法》,让工会会员无记名投票,过半数才算通过。不能像现在一样,公司想怎样就怎样。”唐晓冬说,如果今天不明不白地退缩了,日后还有哪个工会主席敢出来替工人说话,维权岂不成了奢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