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市民拥有更和谐舒适的公共空间
——哈尔滨市城市规划以人为本解决群众需求纪实
哈尔滨,这座北国名城,近几年变得更加靓丽:绿地、树木多了,休闲区域多了,楼变新了,路变宽了,河水变清了……一个生态型园林城市初见端倪,显示出大气、洋气、灵气的风采。
“这是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科学规划的结果。”哈尔滨市城市规划局局长俞滨洋如是说。从急需解决的难题入手
据介绍,近几年,哈市城市规划管理部门贯彻“规划出效益”的新理念,从群众需求出发,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他们用规划之笔做“加法”———为群众增加公共空间,增加服务设施和服务空间;用规划之笔做“减法”———减少中心城区人口密度,减少建设容积率,减少城市污染源、污染企业数量。据统计,近两年多来,哈市新增道路交通用地1086公顷,新增公共设施用地1770万平方米,新增绿地2000多公顷、停车场200多个,有效解决了市民出行难、如厕难、活动空间局促等问题。
然而,前些年,随着城区面积不断扩大,居民小区越建越多,该市出现了小区配套设施不足、公共服务设施欠账日趋严重等问题,群众意见很大。
“这要求我们通过规划的手段,从根儿上解决群众关注的难题,方便群众生活,规划建设良好的人居环境。”俞滨洋说。
从2006年开始,哈市规划部门严格执行相关规定,在新区规划建设中加强管理,保证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按照规划进行;在老城区改造中,着力解决绿地、老年活动中心、公厕、公交始末站等配套设施欠账问题。当年,哈尔滨市完成了80座公厕的建设,大大缓解了如厕难问题。让城市更宜居
经过2006年一年的运行,“规划出效益”的理念已经实实在在地兑现到哈市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两年来,该市公厕荒得以缓解,公交始末站大量增加。与此同时,规划部门还超前规划,将尚未列入国家规划大法的社区卫生所、社区老人活动站、社区图书馆等规划到新建小区中。
一组数据显示,今年一年,哈尔滨市建设公厕、垃圾压缩间等基础配套设施和社区活动中心、社区卫生站等公共配套设施264处、近3万平方米,彻底解决了市民如厕难、老人没有活动空间等问题。今年一年新增的36处公共配套设施,相当于2007年前该市既有总量的三分之一。今年建设的公交始末站11处,占地面积达2.8万平方米,连同2006年规划配建的3.44万平方米,两年新增公交始末站用地面积相当于2006年前的两倍多。
基础配套设施的增加和公共配套设施的增加,大大增加了城市的宜居指数。让百姓有发言权
在城市规划编制、审批、批后管理中,哈尔滨市城市规划局发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
现在,哈尔滨市的重大规划编制全部实行全过程公开,每年要组织40多次专家论证会,市民随时可以登陆城市规划网站发表意见、提出建议,并通过登当地报纸、设立公示牌等形式,保证市民对城市规划的知情权、建议权。该市规定对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专业规划、专项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公示期不少于30天;对城市重点地段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大型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城市广场规划、公共绿地规划公示期不少于15天;其它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方案公示期不少于10天。
2006年2月,哈尔滨市南岗区居民王小辉家楼前一片旧楼开始拆迁,当从市规划局在拟建工地所立公示板上看到该项目申请的是17层高楼时,王小辉傻眼了:“如果这座楼盖起来,我家和旁边其它楼房可就"暗无天日"了!”
规划部门接到王小辉等居民的投诉后,立即召开三方听证会。最后,规划部门在严格遵循相关规章的前提下,要求相关单位将当初申请17层的项目降为10层。
近年来,哈尔滨许多新的规划设计都吸纳了普通市民的意见和建议,让他们感到城市规划就是自己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