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飞特”的N种可能 |
职场“飞特”的N种可能
◎文/本报记者 曲慧[除署名外]
■他们认为上班不等于工作,他们的“工作”迟迟没有开始
■他们是一群30岁以下,不知工作“愁滋味”的优越群体
■他们的字典里没有休假,只有辞职;没有混混日子,只有速战速决
■他们备受争议,也十分被看好
■他们实践着大多数人潜意识里的职业理想
飞特族: 上班≠工作
“飞特族”广泛流行于“朝九晚九”的“工作狂”国家日本。
在“飞特族”的字典里,“工作”是为下一份好发展而努力,“上班”则是为下一个好假期而赚钱。
“飞特”(Freeter)这个词汇的升温,跟畅销小说《一个人的好天气》分不开。作者是日本80后女作家青山七惠,她凭借这部小说拿下了本年度日本文学届的最高奖项“芥川奖”。
日本评委八票中的六票都投给了这位年轻的作家,他们评价这部作品“有清新亲切的生活细节”,没想到这“细节”在中国也找到了知音——《一个人的好天气》自从9月份在中国出版以来,一直在畅销小说榜上居高不下,年轻读者是热捧的主力。
书中所描写的“飞特族”的生活已经在中国有了影子。因此,自认为“飞特”和向往成为“飞特”的年轻人都成为购买这本书的群体。就像当年自称“SOHO”的人可以自我炫耀一番一样,抱有这样生活态度的人,也终于可以给自己贴上“飞特”的新标签——这是个所有人都在寻找新标签的时代。
“飞特(Freeter)”最早来源于英文的“自由(free)”与德文的“劳工(arbeiter)”的结合,意思是“自由工作的劳动者”。日本官方对“飞特族”的定义是:年龄在15至34岁之间,没有固定职业、从事非全日临时性工作的年轻人。
这些人的特征是只做兼职,不做长久的工作打算;赚够了就去消费,没钱了再来赚。其中不排除一部分人是没能力找到全日制的稳定工作,但还有另外一部分人,完全是颠覆了传统的工作观念。据日本《Popeye》杂志的调查,20岁左右的日本新人类最向往的工作是木村拓哉在《美丽人生》中所扮演的美发师,而不是《庶务二课》里的白领阶层。他们最不喜欢的工作是:政治家、经理人、银行家,有意愿从事这类传统意义上的好工作的比例不到5%。摩根大通驻东京首席经济学家菅野雅明说,30年前当他加盟日本银行时,那时候的观念是人们应该一辈子为一家公司服务,可现在已经没有人会认同这个观点了。
在中国,被称为“飞特”的人属于后者,就是有能力找到稳定工作,但总是为了休息或者游玩,轻易辞掉一份工作的人。当然这样的人往往并不愁接下来会没饭吃,所以,中国的“飞特”们显然更偏精英些。
飞特族在中国的出现要比日本整整晚上20年,原因固然有经济发展和社会分化程度上的差异,同时也有工作观念的不同。“单位”的观念在中国人脑子里似乎比邻国更为根深蒂固,长久以来,在一个单位供职终身是热爱工作和有责任心的表现,或者至少,你应该在同一个行业里稳扎稳打地奋斗下去,直到近些年,人们勉强可以接受“又跳槽了”的最新变动,但距离接受“不工作只间歇性上班”的态度还有一定距离。因此,当没有固定单位没有固定行业没有固定规划的飞特族出现时,跟SOHO族刚刚发明的“家里蹲”一样遭人费解。在日渐严峻的就业市场,找到一份工作多不容易!而飞特族却一次次因为享受放弃工作。对于他们来说,工作总有另外一种可能性,而生活却必须在我的轨道上运行。
说到底,飞特族们实践着让人艳羡的生活方式,他们是比大多数人更有勇气的一群。对于他们的未来,有人乐观鼓励,有人觉得堪忧,但不妨碍大家都关注着他们,因为他们实践着大多数人潜意识里的职业理想,或许他们是一次工作革命的范本。
[1] [2] [3] [4]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