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存老人“哭墙”上寻找6亲人名字
俗称“哭墙”的“遇难同胞名单墙”前,被摆放了很多鲜花。虽然每个名字都很小,但人们还是会“不屈不挠”地寻找,并在此表达哀思。这次新馆根据新整理的受害者名录,将原本3000个名单扩充到了10000多个,可能是因为这个原因,“哭墙”成了昨日人最多的地点之一。
昨天一大早,幸存者常志强老人就赶到了新馆。在高大、浑厚、沉重的“哭墙”前,他久久停立,想找到被日军残杀的六位亲人的名字。“密密麻麻的,那么多,很震惊。我一直向上看,看不清楚,但好一阵子也没找到。”他有些失望。今年78岁的常志强1997年站出来作证,并提供了被日军杀害的六位亲人的名字。只是那时纪念馆已建好,“哭墙”已经刻满3000个名字,他亲人的名字来不及刻上。“后来纪念馆的人说,亲人的名字在最近出版的《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名录》里面了,到时新馆的‘哭墙’上一定会刻上他们的名字。”不过,常志强说他已在新馆的“幸存者墙”上,看到了自己的名字和照片。
作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新馆的总设计师,华南理工大学何镜堂院士告诉记者,当初设计这座“哭墙”时,就定下了一个沉静、悲伤、肃穆、悼念的基调,因此在整个色调的选择上偏向于深沉,光线也昏暗,再加上“哭墙”比较高,名字比较多,这样人们乍一看上去,会有一个密密麻麻、黑压压向上延伸的感觉,又像是无穷的冤魂,寓意着当年遭受日军屠杀的中国军民人数之众,以强化当年真实的历史。
“哭墙”这个名字,其实是老百姓叫出来的,它的“本名”是“遇难同胞名单墙”。老百姓把它叫做“哭墙”,是寄托东方人感情的一种方式。昨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比如说清明节人家祭祖有坟,但这些遇难者呢?尸首不存,他们的后代、家属怎么表达哀思?朱成山说最早时“哭墙”刚建好没几天,他就亲眼见到一个老太太搬着板凳过来,在这里整整哭了一个上午。原来老人家丈夫当年被杀,尸骨一直都没有找到。当她看到墙上有了丈夫的名字,几十年压抑的悲伤喷薄而出,对着这堵墙,把几十年的感情都哭了出来。
据了解,过去“哭墙”面积较小,这次新馆做了很大的扩充,现在刻上的遇难者名字由3000个增加到了10000个,全是被屠杀的平民的名字。“不管寻访遇难者的工作有多难,我们都会一直做下去,对于新发现的每个名字,经考证后,不仅会结集出版,而且‘哭墙’特意留下空间,今后会不断地把新发现的遇难者名字,分期分批地刻上去,这项工作不会停止。”朱成山说,寻找遇难者的名字需要全社会一齐努力。他特别希望,南京的、省内的、全国的还有海外的所有知情者,能提供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的名字线索。
而最新的状况是,纪念馆正在与台湾军史馆等单位联系,希望能将70年前那些虽然放下武器、但仍被日军残忍杀害的战俘名单,早日整理出来,朱成山昨日透露,一旦整理完成,这批名字也将刻上“哭墙”,数量大约在8到9万人。于英杰 谷岳飞
本版摄影 宋 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