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儿女八百万,红土地上竞风流。”江西赣州位居赣江的源头,人杰地灵,这片红色故土如今在党的十七大精神感召下,正上演着一幕幕新农村建设的新的“长征组歌”。第一幕:选准突破口四两拨千斤
清池碧波荡漾,修竹对影起舞,护堤曲折回转,洋楼临池而立……走进赣州市兴国县垓上村村民杨学鹏的小院儿,感觉不像在农村。
对比说起村容村貌的变化,杨学鹏感慨万千:“以前是晴天灰、雨天泥,垃圾遍地扔。厕所臭气熏天,饮用水常受污染。”
新农村建设开展以来,兴国县以村容整治为突破口,实施“三清三改”(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水、改厕、改路)工程建设,农民生活已大变样。
“哎呀嘞!黄土路变成水泥路,清水池替代垃圾坑。外出打工两三年,回乡认不得自家门儿。同志哥!喝上了卫生水,用上了水冲厕……”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杨学鹏情不自禁地唱起了自编的“兴国山歌”。
提问为啥要以“村容整治”为突破口?
回答“村容整治与村民生活息息相关,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新农村建设从农民最关心、最容易办到和最能得到实惠的事情入手就最容易见效。”兴国县县长胡健勇感叹道。
第二幕:农业产业化规模出效益
如果说“村容整治”是突破口,那么发展生产才是真正的“攻坚战”。“只有经济发展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有质的飞跃。”赣州市安远县委书记王扬金坚定地说。
对比千山桔绿,万岭橙黄;云里摘茶,水中插秧;歌中收果,画中采桑;白鹭行行,紫燕双双……
远望着山上一望无际的万亩果园,安远县车头镇“种果大王”廖水长说:“好日子真的来了!谁也想不到这昔日的荒山坡现在竟成了我的"绿色银行"。这都是托农业产业化的福啊!”
安远县是久负盛名的产橙大县,涉橙农户占全县总户数的七成以上。然而,以往“单打独斗、各自为战、恶性竞争”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让果农们吃尽了苦头。
为此,安远县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规模化经营模式,把涉橙农户集合起来,联合政府、企业和农业技术部门组成农业经济合作社。5年来,全县果业年均产值达4.2亿多元,户年均纯收入3万元,分别是改制前的4倍和3倍。
提问为啥产业化、规模化才是新农村建设最坚强的“引擎”?
回答“农业产业化有利于整合分散的科技和生产资料,通过代购代销、联营联销、以销定产等形式,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去开拓市场、创造效益。”王扬金说。第三幕:民主理事会农民说了算
在村里的一处小院,围绕集资修路的事情,村民主理事会的9位村民围坐一桌,集思广益、举手表决……这是记者在赣州市上犹县水岩乡井子村采访时见到的一幕。如今,上犹县各个村都成立了民主理事会。
对比水岩乡的陡水湖盛产鳜鱼,市场需求量大、价格很高。由于缺乏系统饲养,一直不见效益。
后来,井子村村民黄忠诚自发牵头成立了“特种水产养殖理事会”,由村里懂技术、有威望的村民担任理事。经过热议和投票,理事会决定采取合股的形式,在湖区实行拦网养鱼……“不算分红,今年纯收入就已经超过20万元了!”黄忠诚欣喜地说。
“理事会的活动我们绝对支持。有了它,更多的农民把新农村建设当作自己的事儿,根本不用动员。”水岩乡乡长苏卫宁说。
提问为啥要发展基层民主?
回答“十七大报告指出,发展基层民主,是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的保障。”上犹县委书记何福洲说,“尊重农民的意愿,干什么、怎么干,农民说了算。理事会式的民主管理模式更能激发农民投身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据新华社南昌12月1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