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 进入论坛手机读报
在党的十七大倡导的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时期,由运城市盐湖区蒲剧团移植改编演出的大型现代蒲剧《大山里的老师妈》,以震撼心灵的鲜明主题,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精湛娴熟的艺术表演,激情浑重的凄美唱腔,在社会各界引起了极大反响,获得高度赞扬。
《大山里的老师妈》表现的是特定时代背景下,一位献身大山教育事业的园丁题材,是一曲感人肺腑的奉献歌,又是一首凄婉美丽的爱情诗。大学教授的女儿林怡芳因父亲“文革”中蒙冤而死,随母千里寻兄,母亲不幸遇难深山,贫病交加的林怡芳昏倒在路旁,被一群山里放牛娃相救,善良的村民收留了她,并用最好的棺木安葬了她的母亲,队长请她当记工员并恳请她教孩子们识字学文化,林怡芳稚嫩的肩膀,承担了教书育人的重负。
20多年过去了,为了山区的孩子,为了心爱的讲台,她一次次放弃了上大学、进城工作、随兄出国的机会,为补课救学生早产绝育,因劳累过度身患绝症,她将自己的全部青春、爱情、生命献给了山区的教育事业,真切地托起了山区美好的希望和明天,谱写了一曲震撼人心的园丁颂歌,更是一部弘扬道德和谐的壮歌。
该剧承载着沉重的历史教育使命,主题特色鲜明,思想内涵深刻,是一曲讴歌社会道德风尚的新作。构建和谐社会是民生问题的主旋律,人与人之间的最佳和谐是社会道德水准衡量的标尺,讲求真、善、美是人们美好的向往和追求。教师是燃烧自己的蜡炬,是放飞理想的天梯,是呕心沥血的春蚕,是守巢育雏的鸟儿,该剧真实地把残酷的现实、崇高的理想、纯粹的人格和神圣的奉献连接起来,像一曲大山的壮歌,强烈地震撼着观众的心灵。林怡芳点燃了山里孩子的理想,从她刚进山时,曾问孩子们的理想是什么,男娃娃们说:“娶个媳妇,生个娃娃,侍弄庄稼”。女娃娃回答:“嫁个婆家,生个娃娃,织布绣花,”到她把一批批山里娃送出大山,放牛娃有的上了大学,有的当了县长,有的当了企业家……而她却以博大的情怀,滴滴心血,点亮了山里孩子的桐油灯,自己却像灯芯一样,燃尽自身,融入大山的怀抱……
该剧通过在纵横交错中组织情节、集中矛盾冲突、展示人物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着力表现了主人公的坎坷命运,不断地把剧情的发展推向高潮:林怡芳一下牛背梁时,时值国家恢复高考制度,她心里多么渴望实现上大学的梦想啊,站在山垭口,她难以割舍求知若渴的学生娃,毅然收拢了自己待飞的翅膀;二下牛背梁时,是接到父亲平反昭雪的单位来信,组织上将要给她在城里安排工作,面对给了她无私厚爱的丈夫土根,她不忍心让他家破人单,又一次放弃了自己优越的前程;三下牛背梁时,是寻找了多年的兄长决定接她赴国外生活,望着她生活了多年的大山,她已把这里视为根,何况这里埋葬着她的母亲,她又一次选择了放弃……情注山梁,魂系大山。大山有情,收留了孤女,也同化了孤女;孤女有情,依偎了大山,也献身了大山。矛盾冲突层层迭起,剧情跌宕起伏,表现出撼人的艺术力量,使观众在动容动情之中不自觉地与剧情的发展和人物的命运产生共鸣,形成共振,从深层次上体味全剧主题所深涵的和谐奉献精神。
《大山里的老师妈》人物性格鲜明,表演细致到位,除了在服装、化装上精雕细刻外,最主要的还是靠演员的扎实功底、心理体会、肢体语言等艺术手段来塑造角色。唱、做俱佳的优秀青年旦角演员王青丽对林怡芳人物形象的刻画是该剧的一个亮点。她以对剧情的准确理解、角色的较好把握、逼真细腻的表演,把林怡芳母亡兄散、山乡遇救、办学任教、夜宿孤庙、落户成亲、爱生如子、雪夜补课、怀念父母、兄妹相聚、不幸病故、一切献给大山的艰辛历程和高尚情操,演绎得淋漓尽致。第六场王青丽在表现林怡芳为学生补课不顾夜黑、山高、沟深、路滑时,运用了滑步、碎步、跪步、翻身等舞蹈动作,尤其是背着山妞膝行爬坡的精彩表演,将林怡芳和学生的师生情刻画得真切感人、催人泪下,成功塑造了一名人民教师伟大的艺术形象。深受观众喜爱的青年演员孔向东扮演林怡芳的丈夫土根,他以情浓韵重的唱腔和神形兼备的表演,较好地刻画了一个憨厚、淳朴、勤劳、诚实的农民形象。
一个非常有限的舞台空间,在两个小时内,要把几十年的生活浓缩演绎,实现时空转换跨越,并不像理论上说的“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那样简单,而是要展现、要打动观众,全台演员无论主次,都很认真很投入地饰演自己的角色,整场戏中的配角演员一言一词、一招一式、一颦一笑都是那样地入骨入心,外露表情与内心活动达到了高度的一致,将整个剧情的发展有机、和谐、自然而然地融入浓郁的生活情趣中。导演雷亚芬、解广文,作曲畅元发以及舞美、乐队等的精诚合作,则是该剧成功的保证。
戏曲要与时俱进,既要继承传统,又要大胆地创新,才能在发展中不断壮大。近年来,蒲剧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进步和令人瞩目的成果,体现在该剧中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唱腔和伴奏的创新。唱词清晰是蒲剧发展的灵魂,也是该剧的一个亮点,在传统唱腔的基础上,糅进歌剧的风格,既保持了蒲剧地方剧种高亢激昂的特色,又符合听众求新求变的心理,吐词清晰优雅,像春雨一样句句润心田,给人以一种艺术的享受。伴奏一改过去追求热闹、抢戏、压着戏词听不清的缺陷,抑扬顿挫委婉清丽,有的过门听起来如泣如诉实在是美极了!二是舞台风格上的创新。改变过去传统的一成不变的保守台风,在表演细节上不断创新,譬如剧中有一组滑稽的稻草人表演场面:或明或暗的灯光下,月黑风高的晚上,土根扎了四个稻草人在破败的山神庙门前的一场戏,乍一看有点害怕,像山神庙前闹小鬼,渐渐地味道出来了,四个稻草人灵活的四肢转动全靠两根棍的牵引,饰演土根的孔向东很生动的绝活,给剧情增色不少。三是舞美灯光场景变换上的创新。舞美清新简洁,歌、舞、戏的结合自然、贴切、感人。该剧场景衔接有序,舞美灯光和谐自然,既恢宏大气又朴素凝重,把全剧的整体骨架、时代背景很真实很本色地衬托出来,体现了最大成功的“真”。整个场景弥漫着苦涩的时代意味、悲怆的历史意义和崇高的人性之美,剧中人物就像是从真实的生活中走出来一样。四是主题音乐的创新。近年来蒲剧成功尝试音乐创新,把过门和伴唱主调贯穿其中,到了必要的时候,或者是主要人物的再现或主要情节的再现,这个旋律都要重新出现不断回旋,以加深观众的印象,该剧的主题音乐是唯美的女高音,“火苗苗点亮那满天星,火绳绳擦着那桐油灯,火虫虫借着那月亮明,山尖尖托起太阳升”,多次照应,体现着全剧的主题和内涵。赵山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