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荔城区区委书记陈国林的调处“三前论”
人物简介:陈国林,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区委书记。他的“三前论”———“预防走在调处前,调处走在激化前,下访走在上访前”,荔城区各级党政领导干部都耳熟能详。“三前论”的具体实践,便是由他大力倡导的群众投诉受理调处制度。
“平安创建很重要,化解矛盾纠纷再怎么抓都不为过。”陈国林认为,一把手抓调处工作力度有多大,平安的程度就有多高,群众的满意度就有多好。一年来,荔城区以群众投诉受理调处制度为抓手和载体,在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化解矛盾纠纷的同时,大力推进“平安荔城”的创建活动,连续两年被评为福建省平安县(区)。该项制度也被当地群众称为入脑入心的“一把手工程”。
畅通渠道:调处走在激化前 “因为高速路设涵洞,水渠的水位下降了,200多亩地用水怎么办?”福建省莆田市重点工程莆秀高速公路经过荔城区新度镇青宅村本是件好事,但村民老张发现问题后慌了,和其他的村民一合计,立马拨打了镇调处中心在电视上公布的电话。
中心常务副主任、新度镇司法所所长戴国庆接到投诉后,立即向镇领导汇报。重点工程要推进,但群众的呼声不容忽视呀。调处中心启动了应急预案,派出了由分管包片和项目两位党委副书记组成的工作队赶赴现场。
原来,水渠准备通过水势较高的南涵洞,但被邻村拒绝,只好流向水势较低的北涵洞。这一来,两百多亩田地的地势就被抬高了。抓住症结后,工作队和建设部门协商,提出了解决方案,即原来只设计通行的北涵洞,加设了宽深各半米的水渠,并铺上水泥板;在高速路东侧征地用来排洪,确保农田的正常灌溉。对此,当事人双方都表示满意,签订协议后还送到法院确认。纠纷得到及时化解,工程也在顺利推进。
区委书记坦言:在现实中,群众追求合法、正当的权益,有时要付出很高的成本。症结在哪儿?渠道不畅!这既有体制问题,又有现实因素。对此,荔城区实行“堵”、“疏”结合:对非正常上访,依法查处;对正常上访,则要畅通渠道,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诉求,其风险和成本则由政府来承担。
为此,区委、区政府决定给各镇(街)下拨1至3万元,作为调处中心的启动资金,给全区村(居)聘用调解员每人每年发放2000元的误工补贴,并与维稳绩效挂起钩来。2006年10月8日,荔城区打破部门界限,整合调解资源,开全省风气之先,在各镇、(街道)成立了“三个统一”的群众投诉受理调处中心,即由调处中心统一牵头协调综治、司法、信访等维稳部门工作,统一受理群众纠纷、投诉或建议,统一在一个流程办结矛盾纠纷。
同时,在区里设立调处领导小组和相关部门工作小组,村(居)则健全调委会和十户调解员网络,形成了五级联动的“大调处”网络,全方位开通群众诉求渠道。此外,还制作群众投诉受理调处制度广播宣传片、宣传单等,千方百计提高知晓率,积极引导群众在基层投诉,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
关口前移:预防走在调处前 荔园路拆迁户陈平星,上有90岁的老母亲,下有残废的儿子和上小学的孙女,家里没有固定收入,生活过得相当困窘。刚开始,工作人员一到他家,一家人总是哭哭啼啼,担心拆迁吃亏,说啥也不同意。这时,镇海街道调处中心派出张国忠前来做工作。他先是说了拆迁带来的机遇,接着和老陈细细地算起账来,到底是拆迁合算还是固守老屋经济。道理说清了,可老陈还是有顾虑。
工作做到这里,有人说干脆来点“硬的”,但张国忠不这么想。他充分动用起调处中心的资源,从帮老陈解决实际困难入手:通过多方协调促成区团委与其孙女结对助学,不仅减免学杂费还争取每年500元的补助款;找民政局,帮他儿子办理了残疾证,让他儿子开起了电器修理店,改善了一家人的生活。
“我虽然老了,但我心里亮堂着呢!”老陈被彻底地感动了。于是,一家人带头丈量了房屋,为整个拆迁工作开了个好头,使项目如期进行。
区委书记坦言:荔城区是新区,又是中心城区。建区五年来,荔城区乘势而上,借势发力,实施了多片旧城改造、多条路网建设项目,单旧城改造面积就等于再造了一个新城区,由此带来征地拆迁、安置补偿等各种矛盾纠纷量大繁杂。
如何在破解难题中,更快、更好地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呢?全区五级调处机构,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遵循关口前移的思路,通过例会平台和上下联动机制,用真心、细心、耐心、恒心做细做实群众工作,化解了大量的矛盾纠纷,在服务管理中提升形象。
荔城区还依托调处中心投诉窗口,在做出涉及群众利益的拆迁、征地等重大事项时,充分收集、听取群众意见,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尽量避免因决策失误和工作不当引起矛盾纠纷。
重心下移:下访走在上访前 2006年10月的一天,郑某酒后驾车,造成了一死一伤的交通事故。在刑事附带民事赔偿部分,双方当事人希望协商解决。但肇事者、死伤者和肇事地点涉及三个区,要把相关部门的工作一一做通谈何容易。因此,双方当事人谈了近一年也没谈妥,受害者亲属准备群体上访解决。这时,区群众投诉受理调处领导小组办公室、街道调处中心、社区投诉点干部闻讯后,及时介入,联手进行调解。
掌握情况后,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区司法局局长林如峰亲自找三个区的法院、交警大队、信访局沟通协商,并通过双方当事人的单位,给当事人家属阐明了利害关系,即肇事者可用附带民事赔偿来争取宽大处理,但死伤者也不能提出过高要求,否则,闹僵了附带民事赔偿部分就更难兑现了。最终,双方达成了一次性赔偿协议。困扰两家一年多的纠纷就此平息。
区委书记坦言:抓调处工作,区里坚持“一把手工程”,即区、镇、村三级主要领导都要亲自调研、亲自部署、亲自协调、亲自督办,切实把调处工作作为一项硬任务,摆上“一把手”的工作盘子,从而更好地进入角色、突出角色、融入角色,推动调处工作向纵深发展。
同时,通过领导干部下访调处,改变群众唯大、唯上的观念和多头跑、到处访的混乱局面。调处中心成立以来,全区五级调处网络共成功调处矛盾纠纷890起,其中乡镇、村组调处879起,占调处总量98.8%。以往群众习惯于“遇难题,找书记”,而今“讨说法,进中心”的观念,正在全区逐渐深入人心。
和谐社会,不是没有矛盾纠纷,而是有良好的解决机制。由于把防范工作做先、做实,在荔港大道、城港大道、工艺美术城等一大批重大项目建设中,实现无一例群体性上访事件,为大发展、大跨越营造了一个和谐环境。五年来,荔城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比建区时翻了一番多。以化解矛盾纠纷为核心的平安创建过程也真正成了为民办实事、谋福利的过程。
郭宏鹏 谢开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