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可
十年坠地三大生力军
粉丝、狗仔、经纪人兵分三路左右娱乐圈
◎ 文/本报记者 王晓晶 ◎供图/CFP
与遥远的1997年相比,当下娱乐圈因狗仔、经纪人和粉丝队伍的壮大,变得热闹非凡。
| |
狗仔,偷拍明星绯闻隐私,在内地蓬勃的鼎盛事件——京城某报记者卓伟撰文“不妥”从而引爆窦唯烧车。
经纪人,在十年前艺人几乎没有宣传意识的年代作用甚微,但今天,他们成了明星与媒体、明星与影视公司甚至明星与粉丝之间的桥梁。
粉丝,不再满足于报纸和电视里的明星,他们发展成“粉丝团”、“歌迷会”,外向且疯狂地“追”起来了。
狗仔 一个“典范”的自白
卓伟,一个惹怒窦唯烧车,而“走红”全国的狗仔。
2000年,刚刚投身娱乐大潮的他,如现在大多数娱乐记者一样,以能第一时间报道影视动态、独家专访大牌明星自豪。
但他不满足这些“没劲的常规消息”。2003年成为狗仔队一员,找到了他认为这个商业化时代最能吸引眼球的“新闻样式”——偷拍明星隐私、绯闻、八卦。
读者喜欢看什么,我就去做什么。谓之“最简单的道理就是最高标准”。
受香港“陈奕迅烫伤下体”启发
卓伟,上世纪70年代生人,经历了娱乐新闻从无到有、继而泛滥、再到八卦绯闻成风的年代。
他从小就喜欢看影视剧,喜欢明星。上个世纪90年代初,从天津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卓伟的工作是在工厂给人当秘书,业余写点影评。
90年代中期,狗仔的称谓在内地还没有成型,中后期开始,南方的平面媒体受港台新闻观的影响出现狗仔的叫法,但以此为职业者还是凤毛麟角。
2000年元旦,天津《每日新报》创刊,1月下旬卓伟成为娱乐部一名记者。那时候,他们的部门主任第一次提出区别“文化新闻”的“娱乐新闻”的概念。
2001年,去香港参加一个活动,卓伟印象挺深。他说:“那是一个特别‘没劲’的公益活动,以茶话会形式,几个明星坐着边喝茶边聊天。结果有位服务员把茶倒洒了,正泼在陈奕迅的身上,他被烫得跳了起来,当地记者‘咔咔咔’都马上拍照。第二天新闻出来,标题大概是《陈奕迅被烫伤下体》,配合他烫得特别难受的表情照。如果照常规娱乐新闻来报,内容肯定干巴巴,但是他们这样,就‘有点意思’。”
在卓伟的眼里,这就是“能够吸引眼球,还能把整个活动带出来”的新闻报道模式。记者问他“不觉得这样无聊吗?”他认为这无伤大雅,还说“娱乐嘛,就是大家一看一乐就完了。现在这个商业化时代,新闻的可读性、可看性非常重要,这就是‘眼球经济’!”
最简单的道理就是最高标准
带着这种遭明星们痛骂、主流媒体不齿的新闻观,2003年5月,卓伟来到北京,加盟了以挖掘明星隐私为口号的《明星Big Star》周刊。这时的他又有了自己的进一步“认识”:“第一,你的新闻得有卖点,然后你还得独家,所以在目前内地这个娱乐新闻环境下,可能就得走偷拍,走绯闻隐私这种路子。”
卓伟认为真正促使偷拍在内地出现,就是在《明星Big Star》创刊后,他们是第一批采取这种新闻报道方式的人。他觉得人们的窥视欲、猎奇心,是本性的一种体现,大多数人都对明星的私生活关注。
他举例道:在窦唯事件发生后,他与另一位狗仔王小鱼做客《实话实说》,节目组“放了一个假偷拍的东西,当时现场观众都特别仔细认真地看,这就说明大家都非常感兴趣这种偷拍的东西……”
在接受采访时,卓伟一直显得很兴奋,他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在娱乐圈里处于何种尴尬境地,相反,还自豪地说:“目前真正在北京干狗仔队的有五六个人。我和冯科(因偷拍章子怡在拍摄《十面埋伏》时换衣服而成“名”的摄影记者)带俩小弟,王小鱼带一个小弟。”
2006年5月10日,因不满卓伟在京城某报刊发的报道,窦唯欲找该记者理论,由此产生纠纷,一怒之下烧了该报社某编辑的小轿车……
经纪人 幕后的“明星制造”
十年前,内地明星们的人事关系基本都还挂靠在某一国家单位里,他们的日常活动安排都要受到单位的管理,而这些单位是没有专门人员负责明星的个人事务的。
然而,娱乐产业是终究要走市场的,明星的个人包装在商业化的运营体制下越发显得无比重要,于是,经纪人诞生了。
陈蓉:薇薇好就好,我不要到台前
1997年,赵薇火了,外部事务越来越多,肥水不流外人田,她的嫂子陈蓉开始赶鸭子上架,做了赵薇的经纪人。与此同时,章子怡的哥哥也如法炮制。只是,做经纪人也是一门学问,缺乏专业培训,只是一心为了签约明星好,那是远远不够的。
早年做经纪人,而能坚持到现在的,应该说都还有一定天赋,有很多早年半路出家的经纪人现都已退出了这个行业。一个成熟的经纪人,通常也都很低调。陈蓉在听到记者欲就此话题采访她时,立即表示:“薇薇好就好,我不要到台前。”相反,早年的那些不成熟的经纪人,一个个都跟阎王门外的小鬼一样,不分轻重缓急,一味地阻挡外人与明星的联系,致使当事人受到重大损失。当年舒淇就是因为经纪人放弃了让她出演李安《卧虎藏龙》的机会,失去了一个成为国际巨星的可能,最终,她和经纪人闹掰了。
王京花:一手捧红范冰冰
经纪人的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末,还在被圈内人误认为是明星身边跟班的,帮忙跟媒体联络联络,帮助明星拎个包什么的。直至新世纪来临之后,渐渐成熟的娱乐市场将经纪人体制推向了一种更为职业化的阶段。一批经纪公司成立。经纪人的工作也越来越明确,宣传负责人、明星助理等都从经纪人的范畴中剥离出来。真正的经纪人主要是负责签约艺人的包装、选片、谈价等事宜。
现任橙天经纪公司老板的王京花,便是内地第一代经纪人的代表,她经历了两个时代的转变。虽然是许多明星敬重的“花姐”、“干妈”,但她非常低调。只是去年华谊兄弟公司艺人跟随王京花集体跳槽事件爆发,才显现出这位经纪人的不凡实力。当红女星范冰冰就是王京花一手带出来的。
在接受《南方周末》的采访中,范冰冰说正是王京花力主让她接了转型之作《手机》。范冰冰说:“京花觉得一个女演员必定要有这个转变的过程,只是早晚的问题,现在时间合适,而且还是冯小刚的片。我就跟京花吵,吵得一塌糊涂。她把手机给摔了,我也把手机给摔了。我可能跟京花太熟了,你永远是跟自己最亲的人最赖皮。”但事实证明王京花是对的,范冰冰从此星途豁然开朗。这便是经纪人的作用。
粉丝 愈疯狂愈迷失?
如果非要给粉丝追星加上一个极致性事件的话,那无疑就是苦追刘德华13年、最终导致老父跳海自杀的杨丽娟了。尽管在记者采访的粉丝中,他们几乎无一人肯定杨丽娟的行径,但不可否认,与十年前局限于看电视、听歌、收集贴纸画的追星方式相比,今天日益发达的“粉丝团”已成为一股娱乐圈不能忽视甚至“没你不行”的力量。因为,振臂高呼的“玉米”(李宇春粉丝)或庞大的周杰伦簇拥者,足以证明了粉丝存在的实力。况且,他们还是明星产品的绝对消费群。
十年前,我们看赵丽蓉、蔡明的小品《追星族》可能捧腹一笑,但今天粉丝团已经改变了散兵游勇的状态,愈发地专业化已成为普遍的事实。
十年前:刘仪伟那代追星不迷失自我
主持人刘仪伟自曝是个“超级追星族”,但他说自己那代人是“很内在的”。
他曾对记者说,影星他崇拜成龙,第一次见成龙是在上世纪90年代,经朋友引荐,他紧张得不得了,见到这么一个大明星,自己的偶像,真是手足无措,不知道该怎么办。俩人的合影被说成是“照得乱七八糟”,还都珍藏。成龙的每一部电影他都看过,包括现在,打开电视,如果电影频道再放,他还是不厌其烦地看。
在歌星里,他的偶像是李宗盛,“他的歌我百听不厌”。
在作家中,刘仪伟至今还保存着金庸给他回的一封信。汪曾琪给他签过名的一本书,他“至今完好无损地动都没动过”,包括见到阿城、马原,他也特别兴奋,“我觉得他们能把我当成朋友,跟我说几句话,无尚荣光。我回来都窃喜,说你看,阿城说我是他朋友。”
但刘仪伟对现在的追星却很不理解。“现在的歌迷挺厉害,可以捏一个明星出来。周笔畅的歌迷全部穿成绿的,我就想你们自己的色彩在哪里呢?你能在全国各地跟她走,那你们的生活呢?你们的时间呢?”
他说:“我们那代人不会因此失去自我。”
十年后:敢拼敢抢能吃苦,做个铁杆不容易
如今,组织去演唱会、接机、录制节目、为偶像庆祝生日……这些成了粉丝的常态。
周杰伦的粉丝小晴,是一个外表就很嘻哈的女孩,她为周杰伦练了3年双截棍,并亲自为偶像表演过。虽然在练习过程中,不知误伤了自己多少回。
蔡依林的粉丝王丹,只要是“公主”出现的地方,不管全国各地,她都会去,她觉得那是自己的责任,她有义务始终在“公主”身边。回家路上站了一宿火车,“又困又饿又累又冷”,她也叫苦说:“做个粉丝容易吗?”
杨丞琳因为言语轻佻,把抗日战争说成“8年而已”,引发众怒,来北京开记者会道歉,有上海粉丝专程飞来陪护,就怕她“受委屈”。
“快乐男声”张杰总共在首都机场逗留10分钟,但粉丝从一个月前就开始准备迎接工作。在现场,“队长”维护秩序,拿大喇叭喊:“第一,安全!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安全和张杰的安全!绝对不能为了一己私利,因为要签名、拍照片影响了我们的整体形象,否则就是给星星丢人!绝对不能用手抓张杰!一定要护住张杰!”
凡此种种,乐在其中的粉丝,是否也迷失其中了?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