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山区灵龟村有支女子夜巡队
兴建中的蓬溪县宝梵警务室
文/图本报记者马利民
“得加紧干呀,还有10多天就要正式交付使用了。”2007年11月12日,虽然是星期天,但在四川省遂宁市蓬溪县宝梵镇司法所搞室内粉刷的装修工刘欣胜带着他的工友们干得热火朝天。和蓬溪县宝梵镇一样,在遂宁市三县两区的100多个乡镇里,正在新建、改建的公安派出所、司法所、人民法庭等基层“两所一庭”就达97个。
11月上旬,记者走访了遂宁市30多个基层乡镇,深刻地体会到如火如荼的“两所一庭”工程建设只是遂宁市探索建立农村平安建设长效机制中的一个侧面。
作为四川建立农村平安建设长效机制的试点市,早在今年8月,遂宁市委、市政府就联合出台了《关于建立农村平安建设长效机制实施意见》,从夯实农村基层组织基础入手,大力加强农村基层党政组织、基层政法综治组织、群防群治组织建设,切实破解基层基础工作缺人干事、缺钱办事、缺章理事的难题,从政策指导、力量配置、经费保障等方面向基层倾斜,从而构建起农村治安大防控、矛盾大调解、社会大管理与大服务结合的工作格局,有效提高基层的控制管理能力。
破题篇
警力不足经费短缺机制不完善难题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破解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难题,让老百姓过上安稳的日子?遂宁市委书记崔保华、市长胡昌升多次在平安和谐遂宁建设工作会议上表示:“农村稳则大局稳,农村安则社会安”,要切实解决农村社会治安突出问题,必须真正落实省委政法委王怀臣书记的有关指示,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平安建设长效机制,全力破解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难题。
警力不足,经费短缺,机制不完善是困扰农村社会长治久安的三大难题。连日来,记者在遂宁市大英、射洪、篷溪、船山、安居等五区县采访中发现,由于警力和经费的不足,全市基层政法组织相对薄弱,尤其是农村的“两所一庭一队”建设明显滞后。以篷溪县为例,全县31个乡镇仅有13个公安派出所,正常运行的司法所仅两个,基层人民法庭8个办公场地也亟需修建,给多数乡镇的群众办事带来诸多不便,有的群众甚至要走二三十公里才能找到派出所。
“由政府无偿划拨土地,将原来的常乐镇计生办大楼调剂出来改建成派出所,虽然投入很大,但很值得。”站在即将于年底前竣工的篷溪县常乐镇派出所工地上,该县常乐镇党委书记邱先武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过去常乐镇没设派出所,只有个警务室,如果群众要去一趟邻近的天福镇派出所办事,来回就是40多公里,车费加上生活费就得要30多元,还得搭上大半天的时间。我们在常乐建一个派出所,虽然政府要投入20多万元,但常乐3万多群众每年到派出所办事,单从经济上讲,一年就要为全镇百姓减少车旅、就餐支出和误工损失40多万元,相当于给常乐镇群众带来几十万元的实惠。
只有有了干事的人,才能谈得上干成事,干好事。遂宁市委、市政府在谋划建立农村平安建设长效机制时,首先想到的就是解决基层组织的建设问题,着力破解“缺人办事”的难题。为此,《意见》明确将加强农村公安派出所、警务室、法庭、司法所、治安巡逻队、综治委(办)和村级组织建设,夯实农村社会治安大防控、大调解、大管理与大服务的组织基础。
事实上,和常乐镇派出所一样,在遂宁市计划新建的32个派出所中有15个乡镇派出所动工修建,16个派出所完成了征地选址和工程建设的招投标工作。
要建好基层组织,经费保障是关键,为真正破解社会治安“缺钱干事”的难题,遂宁市还制定了操作性很强的分步实施方案,重点细化“钱从何来,人从何来”的方案,迅速在全市启动“两所一庭一室”的场所建设。建设所需资金,一是向中央、省争取国债资金解决,二是不足部分由地方财政足额匹配,并由区县政府无偿提供建设用地。群防群治组织建设所需经费,除财政保障外,有条件的地方按“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通过市场化方式向社会筹集。农村基层党政组织、基层政法综治组织、群防群治组织三类基层组织所需人头经费、工作经费,由区县资金先期解决,确保启动资金足额到位,并从明年起列入各区县财政预算。
“建立农村平安建设长效机制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需要,基层政法综治组织建设就是基层政权建设,必须大力加强基层政法综治组织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这一点记者在篷溪县体会最深。篷溪是国家级贫困县,该县全年可支配财政收入4000余万元,而投入到农村平安建设长效机制的经费就达800余万元,占了全县财政收入的五分之一。为保障基层所、庭正常有效运转,基层政法干警安心踏实工作,篷溪县财政还将常年性经费220万余元列入预算:给驻农村派出所、警务室民警岗位补助每年54万元,警务室每年办公经费6.6万元,保安协勤及治安巡逻队员误工补贴144万元,司法所常年性经费8.4万元,法庭每年常年性经费7.5万元。
在大英、在射洪,在船山、在安居,翻开各区县的《关于建立农村平安建设长效机制实施意见》大都和篷溪县一样,对“两所一庭一室一队”等基层政法综治组织建设的经费保障都做了明确的规定:有的积极争取国债资金,加大地方财政投入力度,通过市场化方式向社会筹集;有的充分利用国有、集体闲置资产和调剂乡镇、部门办公场所进行改(扩)建,资产实行划拨制;有的实行因地制宜,建、买、租、改造多措并举。
“从目前遂宁实施农村平安工程的情况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还将不断涌现,所以从维护社会稳定的长远看,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遂宁市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依然严峻。”遂宁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魏福友认为,目前全市仍有一些地方和部门对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措施没有落到实处,驾驭治安局势的能力还不够强,应对社会稳定和社会治安新情况的办法还不够多。因此,建立一套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创新性的长效机制对遂宁平安建设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
制度建设是农村平安建设长效机制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遂宁市根据中央、省政法部门的指示,将领导的讲话精神和文件实质,吃透、用活,结合自身实际,建立了领导责任机制、严打整治机制、法制道德教育机制、财政投入保障机制、目标考核奖惩机制等八大机制,为破解农村平安建设“缺章理事”的难题找到了“金钥匙”。
根据公安部要求,遂宁市在推进农村平安建设中,按5个行政村建一个警务室的标准,新建了178个警务室,并实行全天候勤务机制:驻乡、村警务民警不参加所在派出所统一值班,不参加警务区以外的集中行动,必须24小时接受群众报警求助,每周走村串户了解社情民意不低于30个小时。
遂宁市不仅把警务室搬到了农民家门口,还积极利用村“两委”、民兵、驻村干部等力量,组建起形式各样的治安巡逻队,当好了群众的“守护神”。
“我们严格按照市里的要求,以乡镇派出所、警务室为依托,由民警带领乡镇巡逻队开展巡逻守护活动,指导基层组织发动群众开展自防自治、联防联治,解决治安问题,建立了全天候的农村警务勤务机制。”蓬溪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丁学光告诉记者他对当前农村治安防范的理解。而他提到的“市里的要求”,就是遂宁市探索建立的农村平安建设长效机制。
群防群治篇
四级防范网络筑起农村治安“防火墙” “一天24小时都在轮流巡逻,我们踏实得很哦。”提起巡逻队员,大英县回马镇街村居民王小红赞声连连。
回马镇地处四县交界之地,交通便捷,辖区有25家企事业单位,但派出所却只有两名民警。所长李劲松无奈地说:“警力非常有限,民事纠纷和社会治安防范就显得很薄弱。”
为解决长期困扰政法综治工作的警力不足、经费不足两大难题,由回马镇党委政府引导、民间主办、群众参与,在镇派出所民警指导下,6月5日,在派出所的组织动员下,回马镇综治办、各村(社区)综治办、驻辖区的大英石化公司等22家企业、社区和居民纷纷响应,积极参与,并自愿筹资2万余元成立回马镇治安防范协会。协会宗旨是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方针,团结和教育会员参与和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热心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事业和“平安回马”建设,推动治安防范建设、综治工作社会化、市场化。专职治安巡逻队聘请了6名保安为巡逻队员,由派出所民警郑波任指导员,实行准巡警专业化管理。治安巡逻队白天以市场、学校周边、企业所在地为重点检查区域,夜间主要在场镇公路沿线、会员单位或个人所在地和治安隐患点巡逻。
“以前这里小偷小摸现象很猖獗,连去镇上存取钱都提心掉胆,生怕一不小心被小偷"洗白了"(指钱被偷光了)。”回马镇临江村支书李春江告诉记者,现在好了,每到赶场天,邮局银行门口都站有治安防范协会的保安巡逻员,取钱也放心了,村里晚上出来散步的人也多了起来。
在遂宁,除财政保障外,很多乡镇按“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通过市场化方式向社会筹集资金的方式,正成为全市探索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群防群治的有效途径。
在船山区复桥镇灵龟村,活跃着一支全部由巾帼英雄组成的女子夜巡队。女子夜巡队成立于2005年,看到村里的男性都在外面打工挣钱,为保当地一方平安,几名留守妇女自愿成立了夜巡队。夜巡队成立后,平时均由警务室民警带队巡逻,村里的治安状况大为好转。
在篷溪县赤诚镇,今年8月成立的流动人口协管大队虽然大都是从社区低保户中选出来的人员,但在对流动人员情况进行调查摸底,登记造册,开展治安巡逻等防范工作,排查掌握各种不稳定因素和积极调处各种矛盾纠纷上却一点也不马虎,他们把流动人口管理和社区治安巡逻结合起来,促进了治安防控能力再增强。据悉,目前遂宁市105个乡镇都陆续组建了政府出资、综治办管理、公安机关业务指导的专职巡逻队;各村社也普遍建立起了兼职、低保人员、义务巡逻队。
整合群防群治力量,广泛动员和组织农村青年积极参与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已逐渐成为遂宁构建和谐社会的“细胞工程”。
据悉,遂宁市在进一步深化社会治安“整体联动防范”工程建设的基础上建立完善村、社、院坝、户治安防范农村四级防范网络。整合治安防范人力,建立完善以派出所为龙头,单位内保人员、乡镇干部为基本骨干力量的夜间治安巡逻队,切实落实治安巡逻制度,集镇实行店铺联防;实行民警驻村联户,村里成立由3至5名村社干部组成的治安巡逻组,晚上不定时巡逻,有针对性开展季节巡逻;在生产合作社组织开展“四防”安全互助、“四防”安全轮流值日、联户联防、山湾联防、院落联防等自防自治活动,增强社会治安防范能力,确保农村平安。并充分发挥村乡镇治保会、调委会、夜间巡逻队、帮教小组和村组夜间治安巡查组、治安调解信息员的作用,创新工作方法,进一步推行治安承包责任制,维护了农村社会稳定。老百姓对遂宁社会治安满意率一年比一年高,农民群众安全感显著增强,农村治安状况明显好转。
在几天的采访中,记者发现,在遂宁县城区,以交警、巡警为主的治安巡逻网络日夜监控;在社区,以派出所、警务室为龙头的社区防范体系上下贯通;在乡村,群防群治组织“横到底、纵到边”;在单位、企业、重点部位和关键场所,防控力量专群结合,内外一体,协调一致,一道坚固的治安防范“大堤”正在遂宁市不断地构筑着。
关爱篇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关爱网络 遂宁有80多万常年外出务工人员,占全市总人口的三分之一。父母外出务工,孩子就成了留守学生,在农村中小学,留守学生人数达到15万余人。据遂宁市关工委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留守学生普遍存在三缺:生活缺人照顾,行为缺人管教、学习缺人辅导。这导致不少农村儿童生活失助、学业失教、行为失控、道德失范,心理失衡而成为“问题少年”,有的甚至误入歧途,走上犯罪道路,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已成为关乎社会稳定、关系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尤其是随着外出打工人员的增多,留守儿童受伤害案件已成农村社会治安一大新的突出问题。
遂宁市委、市政府认为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不仅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还关系社会的稳定和全民素质的提高,做好关爱留守学生工作,不仅是解决农村突出治安问题的关键环节,更是探索建立农村平安建设长效机制重要组成部分。
从2006年开始,遂宁市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积极开展了保护留守儿童的关爱行动: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关爱网络。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结对帮扶、教师进万家、“平安家庭”创建等活动。全市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和各级教育工作者通过“一助一”、“一助多”、“多助一”等方式结对帮扶农村留守学生和孤残儿童37081名。全市农村还广泛开展了“平安家庭”创建活动,目前已命名81895户,创建面达78%;创建工读学校,搭建未成年违法犯罪人的教育转化平台。遂宁市委、市政府按照整合资源、因陋就简、因地制宜的原则,创建了可容纳70名学生的工读学校,采用教育和矫治相结合的方法和“医院就诊式”教育管理模式,重点进行法制道德、心理健康教育,针对学生个案,因人施策,促其转化。工读学校开办以来,接纳的152名学生,思想转化率达95%以上,为大幅降低遂宁市未成年人犯罪率发挥了显著作用,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
今年以来,遂宁市还将农村留守儿童保护工作机制融入到农村警务战略,积极整合全市400余个农村警务室资源,通过一系列切合实际的工作举措,为外出务工农民彻底解决了后顾之忧,使广大留守儿童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同享蓝天。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各警务室民警与协警明确任务,积极行动,对全市15万余名农村留守儿童进行了摸底,建立并完善了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监护人情况、外出父母务工去向及联系电话等情况的工作档案,实行动态管理、跟踪管理。警务室民警还坚持每周与留守儿童进行一次联系,通过谈心交心了解孩子所思所想,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学业辅导。每月与班主任进行一次联系,了解该班留守儿童的品行、学业整体情况;每月与学校领导进行一次联系,掌握当月学校及其周边的治安环境与全校留守儿童的表现。同时,警务室民警每月至少与结对的留守儿童父母进行电话联系,通报孩子的情况,让他们能安心在外务工,同时也让他们及时对子女传递亲情,弥补其情感缺失。针对多数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外祖父母“四老”监管的现状,民警坚持定期与结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沟通,以院落为单位,举办“四老”家长学校,指导他们科学教育管理孩子。民警与当地村委会保持经常联系,收集了解留守儿童的信息,及时更新留守儿童档案。各警务室民警积极开展亲情结对活动,他们不仅主动地与留守儿童结对帮扶,还牵线搭桥、内引外联,引领局机关民警、职工、教师、村干部、业主及留守农民结对帮扶,成为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
遂宁还把增强留守家庭防范能力纳入农村平安创建活动中。各地还加大对农村留守家庭较多地区的治安排查和整治力度,严厉打击拐卖妇女儿童团伙犯罪。各地综治办积极组织公安、教育、司法、城管等部门定期开展综合整治,有针对性地建立治安小分队,开展“一帮一”的巡逻守护活动,为农村“留守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治安环境。
通过一点一滴的努力,关爱留守学生已在遂宁形成浓厚氛围。截至今年10月底,遂宁市有120个单位、105个乡镇、18个街道办事处共39059名志愿者加入关爱行列,通过“一助一”、“一助多”、“多助一”等方式结对关爱留守学生和孤残儿童42081名。全市投入资金(物资)160万元,在留守学生较集中的乡镇、学校、社区、村组,依托学校、社区和民间力量,累计建“留守学生之家”124处,覆盖到了全市所有乡镇和街道办事处,初步实现了“建家全覆盖、关爱无空白”的工作目标。
调解篇
乡镇有调处中心村有民选调解员 “感谢司法所的同志,是你们的帮助让我们两个"冤家"重新和好如初。”11月7日,遂宁市船山区仁里镇神龙村村民周某与表哥段某来到仁里司法所,向工作人员表示:“两家人将会抛弃前嫌,重归于好。”近年来,像周某这种在村、镇、司法所等部门建立的矛盾纠纷联动排查调处中心工作人员调解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情况比比皆是。
全市105个乡镇全部建立了矛盾纠纷联动排查调处中心,在乡镇党委领导下,综治委、办牵头,依托司法所,整合资源、形成合力,规范了矛调中心的性质、任务、制度、职责和运作模式,做到了机构、人员、工作、场地“四落实”;并抓好“三级联调网络”构建工作,强化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等“三大调解”的工作衔接;建立了“统一受理、集中梳理、归口管理、依法处理、限期办理”的管理模式。本着“家庭纠纷不出户,邻里纠纷不出组”和“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镇”的原则,将各类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切实维护了农村的平安稳定。
记者在遂宁30多个乡镇的实地走访中看到,不管是经济条件较好的射洪县柳树镇,还是地理位置偏僻、条件很差的大英县天保镇,矛盾纠纷联动排查调处中心的规范化程度、矛盾纠纷调处工作机制都是一样的,不同的只是硬件设施的区别。记者了解到,为了保障指挥与信息的统一,全市每个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坚持乡镇党委书记、综治委主任兼任调处中心主任,乡镇长兼任调处中心副主任,乡镇综治办、派出所、司法所、人武部、土管所、民政所、林管站等单位负责人为中心主要成员。以调处中心为龙头,整合乡镇及辖区单位力量,对矛盾纠纷实行联合调处,并赋予调处中心对受理的矛盾纠纷具有分流指派、协调指导调处、督查督办3大职权,对辖区各类矛盾纠纷实行“四统一”,即统一受理、统一分流、统一协调、统一督办,保证部门联手调处纠纷。
“现在乡镇和农村都建起了信息平台,大家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事情一下就简单了。”蓬溪县大石镇调解工作人员张志说。从今年开始,遂宁市各乡镇建立了乡镇、村两级信息收集平台。在乡镇便民服务中心、派出所办证中心、司法服务中心设立了3个矛盾纠纷受理处,接待群众来信来访,收集矛盾纠纷信息;同时在各行政村设立了矛盾纠纷调处站,由村治保调解员收集各村民小组信息员报送的各类信息。两个信息平台收集的信息再及时报送乡镇矛盾纠纷调处中心。
遂宁市委政法委副书记李劲告诉记者,为确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镇”落到实处,全市各乡镇还坚持矛盾纠纷调处四项制度:一是完善矛盾纠纷定期排查制度。二是完善矛盾纠纷受理制度。三是完善矛盾纠纷督察督办制度。四是完善矛盾纠纷办结报告制度。
农民是农村平安建设的主体,只有依法保障村民行使自治权,民主管理村务,平安创建工作才能得以顺利开展。在遂宁,对凡是发生在村里的矛盾纠纷,村委会、综治办及其治保会、调委会,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依据村规民约的规定,及时疏导化解,充分履行自治职能,做到矛盾不激化、不上交,形成了大服务与大管理结合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