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张璐)2008年1月1日,《天津市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障暂行办法》正式实施。将改变目前本市农村老年人主要依靠土地和家庭养老的养老模式,把农村老年人养老纳入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性安排。建立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障制度,是本市关注民生、惠及百姓、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城乡一体化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在农村形成了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障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三位一体”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通过建立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面覆盖农籍职工和农村居民,与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一起,构成覆盖城乡职工和农村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体系。
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障暂行办法遵循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障以家庭为主,多种方式并存,制度模式与当前生产方式相结合;实行较低标准起步、与当前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广泛覆盖、统筹城乡就业、与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相衔接。本市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障制度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农籍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二是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三是农村老年人基本生活费补助制度,这项制度是建立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过渡性制度。
农籍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凡是具有本市农业户口、在乡村中的集体所有制企业、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或城镇中的乡村企业从业的人员,都应当参加农籍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这是一项带有强制性的社会保险,企业和职工都应当依法参保缴费。符合规定的用人单位,从2008年1月1日起的30日内,持营业执照到企业所在地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参保登记手续。2008年1月1日后新成立的用人单位应在成立之日起30日内,办理参保登记手续。农籍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费,由用人单位在每月25日前,到所在区县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缴纳,对于个人缴费部分由用人单位在职工工资中代扣代缴。农籍职工连续缴纳养老保险费满15年,男性从年满60周岁的次月起、女性从年满50周岁的次月起,可按月领取养老金。
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农业生产存在不稳定性,在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不断发展的今天,农业生产仍然有依赖自然条件程度较高即靠天吃饭的问题,一般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准不是很高。农村居民长期以来一直依托土地为生,依靠家庭直系亲属关系养老。农村居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来源,主要靠家庭的农业生产收入、农副业收入,以及家庭成员的其他收入等。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考虑了这些实际情况而设计的。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主要遵循两个原则。第一是较低标准起步、广泛覆盖的原则。各区县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农村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不同。坚持较低标准起步,先把制度建立起来,扩大覆盖面,提高参保率,使参加保险的农村居民有个基本的养老保障。今后随着本市经济发展、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再逐步提高缴费和保障水平,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第二是坚持农村居民自愿参保原则。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实行自愿参保,以参保人员个人缴费为主,同时政府给予一定比例的补贴,以引导群众自愿参保,实行个人账户完全积累的保障模式。个人缴费和政府补贴全部计入参保农村居民名下,逐年积累起来,用于参保农村居民养老金发放。凡是具有本市农业户口或小城镇户口,年满18周岁不满60周岁从事农、林、牧、渔等劳动的人员,都可以自愿参加。
农村老年人生活费补助制度。这是建立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障制度的一项过渡性制度,一方面是为了解决本市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前,对达到60周岁以上老年人在无法参加社会保险的情况下,把他们纳入保障范围采取的一项政策措施。另一方面,农村老年人生活费补助制度是着眼于农民生活水平不太高,经济条件不太发达的区县而建立的,在他们以家庭养老为主、子女继续承担赡养责任的基础上,政府再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使他们的生活水平有所改善。2007年12月31日前年满60周岁,具有本市农业户籍、在本市居住20年,无固定收入的老年人,可以享受老年人生活费补助。本市老年人生活补助费,按照年龄分为三个标准:年满60周岁不满70周岁的老年人每月30元;年满70周岁不满80周岁的老年人每月40元;年满80周岁的老年人每月50元。为使制度平稳过渡,对2008年12月31日前年满60周岁的人员,可享受农村老年人基本生活费补助,也可以根据本人意愿参加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