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勃法学博士、外交学院法律系讲师、法律援助中心主任
2007,我喜欢的一本书:
《毁约:哈佛法学院亲历记》
良心不安是一种美德 李红勃
卡伦伯格在入学哈佛法学院的时候就决定要写一本书,忠实地记录下自己在哈佛法学院生活的点点滴滴。
《毁约》这本书就是卡伦伯格哈佛法学院读书的回忆录,他以讲故事的方式,叙述了哈佛法学院学生的成长经历,他们如何从满怀济世救民理想的学生,在知名法学学府的教育和熏陶下,逐渐怀疑自身肩负的社会责任,而向金钱与权力不断靠拢,最终走上了服务权贵的职业道路。
“一九八六到八九年间,我在哈佛法学院念书。我原先的志愿是服务公共利益,但是三年后,我和大多数的同学一样,跑到大型商务律师事务所去执业,那是个名利双收、具有挑战性,而且永不知足的职场生涯。”
“你可以责怪这些人违背了自己的良知,他们当初之所以研读法律,为的不是金钱,而是想做好事。你也可以责怪哈佛法学院违背了教育的承诺,也就是刻在法学院建筑物墙壁上的主张:法律是为正义而设置的。然后营造出伪善的气氛。但是不管谁该为这现状负责,悲哀的事实是,每当充满理想的法学院学生最后变成为虎作伥的冷酷律师时,他也就撕毁了社会与法律所订立的契约。”
为什么那么多学生为了实现自由平等的社会理想而进入法学院,但是三年之后却在社会上为那些既得利益者辩护?为什么入校时学生谈论的是如何以法律去澄清天下,但在毕业时却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最反对改革的大型律师事务所?这正是哈佛法学院最荒诞的现象,也是卡伦伯格想要揭露和批判的问题。
《毁约》这本书并非是对律师职业的批判,毋宁是对自以为是的现代法学教育的控诉。“哈佛出产最慧黠的法学生,却称不上是知识分子”,这种决绝甚至刻薄的对哈佛法学院的讥讽,对沉浸在法学大发展迷思中的中国法律教育,或许也会引发启迪和反省。尽管法学院的毕业生逃离公共利益及贫弱者服务并非仅仅只是法学教育的问题,它更主要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但是,我们不能因此推卸我们为人师者的最起码的教导责任。
每个学期末,在我的法理学课程结束的时候,我会把《毁约》这本书推荐给我的学生,作为对他们未来法律职业生涯的一种别样的叮嘱。卡伦伯格在书中讲到:“良心不安是一种美德。”我对学生说:从法学院毕业的时候,你们这帮家伙要牢牢记住这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