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椿桦
现在离手机漫游费降价听证还有将近一周的时间,现在建议暂时取消、延迟召开这个听证会还来得及。我的建议主要源于三个事实:听证代表名单未正式公布,据《中国青年报》1月16日报道,听证会举行在即,媒体只能通过智力竞猜的方式来推测听证代表名单;该报同日的报道还提到,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呼吁听证会公布手机漫游费成本,这个呼吁事实上就是社会各界的呼吁了;此外,两套听证方案因为难懂且别无第三种选择,而广受质疑。
垄断国企搞降价听证,是件破天荒的大事儿,过去形式各异的价格听证会基本都是听涨不听降。但是,有关部门不能因为是降价,就可以给出两套让人看不懂的方案;也不能因为可以让公众相对减少一点开支,就可以捂着成本不公布。要是那样的话,降价就成恩赐,众所周知,恩赐是不需要讲什么程序的。
显而易见,移动通信不是过去的皇帝老儿,而是全民所有企业。这就是我们的垄断国企价格需要通过民主程序来制定的基本前提。当然,民主程序不是电脑程序,可以弹出一个对话框让你选择“是”、“否”或“取消”。诚如我们所知,眼下公布的两套漫游费听证方案,只能让公众做一道选择题。当然,如果让我来做这道题,我只能无奈地选择“取消”。
国家发改委与信息产业部目前联合出的这道选择题之所以不好做,不仅因为题中无法体现公众真实的诉求,还在于题目让人看不懂。据报道,两个方案的共同特点,是取消了每分钟2毛钱的“漫游状态建立费”——这是个没有听说过的词儿。一位消费者代表疑惑地说:“占用国内长途电路”是什么意思?没人回答,因为大家都不懂。央视的报道则引述专家的分析说,两个方案都比较复杂,把漫游费和长途费捆绑在一起,就更复杂了。
专家不懂,参加听证的代表也不懂,那么如何降价,是否“明降暗升”?估计除主导听证的一方可能明白,其他人恐怕都不明白。中国相声中有段经典台词,大致是这样对话的:“你懂英语吗?”“不懂!”“懂日语吗?”“不懂!”“啥都不懂,这就好办了。”我不能肯定主导漫游费听证的一方有没有“这就好办”的窃喜,但可以肯定,听证的一方会有“不懂”的忧虑与无奈。
再谈谈手机漫游成本。成本是价格听证中的核心所在,失去了成本依据,对价格的讨论无异于无的放矢。相信,再精于计算的科学家,也不可能完成“无成本定价”的课题,莫非移动通信企业里就有这样的高手?过去的一些涨价听证会,虽然结果令公众不甚满意,但毕竟都会亮出成本来支撑涨价的理由,因为大家都懂得依法办事——价格法说:要根据社会平均成本等因素合理定价;各地的价格听证制度都异口同声地指出:听证的主要内容,是听证会参加人对申请人的生产经营成本、制定或调整价格的作价原则、方法、水平以及社会承受能力等方面发表意见。
但是尽管社会各界呼吁了很久,手机漫游费的成本始终没有流露出公之于众的意思。《中国青年报》1月14日的报道甚至提到:有关部门曾经请专家花费1000万元计算手机漫游成本,最后结果出来了却不敢公布。官方不公布,则学界关于“成本接近于零”的测算就不能算数了。
既然,现在要听证的只是一道让人看不懂的选择题,既然成本目前还是一个未知数,那么我实在想不出还有什么方法能让这场听证会既符合民主,又遵守法制。所以,我认为眼下留给有关部门参考的,也只能是一道选择题:要么省下听证会的人力与财力,直接确定漫游费降价政策;要么,推迟听证会举行日期,以腾出时间按民意修改听证方案,并公布漫游成本。当然,还有第三种选择,就像广东省通过成本监审的方法,考虑直接取消手机漫游费。这样既省事儿,又符合民意,是最佳选择。但从经验来判断,最佳方案往往不合利益集团的意愿,因此暂且不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