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西宁1月18日电(李伟任晓刚)在三江源头,一场生态保卫战正在紧张地进行着,同时进行的还有一场改善民生、消除贫困的攻坚战。
近年来,青海省在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的过程中,取消了当地的GDP考核,积极探索新途径改善民生,有效地保护了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努力实践着“改善民生”“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科学发展理念。
三江源取消GDP考核 “三江源地区取消了GDP考核指标,这对于三江源地区的生态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今后,凡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项目,一律不予审批。
”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州委书记李选生说,取消GDP考核,不但有利于三江源地区的生态保护,也有利于地方政府努力改善民生,逐步发展文化产业、绿色能源等适合于三江源地区的产业,真正走上科学发展的道路。
三江源地区位于青海省南部,总面积约31.8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湿地类型最丰富的地区,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澜沧江总水量的15%都来自这个地区,素有“中华水塔”之称。2000年,我国政府设立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涵盖了青海省的4个民族自治州、16个县,涉及近70万人口。
青海省省长宋秀岩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三江源生态保护区是我国最为贫困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最为重要的生态区之一。三江源地区要转变依赖生态和自然资源的过度投入实现数量扩张的经济增长方式,对这一地区不提工业化口号,不考核GDP增长指标,围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把保护生态和发展社会事业、提高群众生活水平作为各级政府主要的考核指标。
果洛藏族自治州是个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当地具有开采价值的黄金、有色金属等矿点众多,但为了保护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这个州在很多地区禁止开采矿产资源,早年已经开发的也被叫停。
果洛州州长南杰说,保护生态是三江源地区的根本政策,地方经济发展不能与生态保护相悖,在不开发矿产资源的前提下,果洛地区丰富的旅游、藏药、太阳能等资源将得到很好利用和发展,只有用科学发展的观点寻找经济增长点,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改善民生夯实生态保护的基础 在位于长江上游地区的称多县,一座新建的敬老院格外显眼,这座政府建设的敬老院里医务室、食堂等设施齐全,县城附近的五保户和孤寡老人都在这里安享晚年。
称多县县委书记白加扎西告诉记者,这个县的乡镇都已建设了敬老院,目前全县所有的五保户都已经住进了敬老院,另外,全县100多名孤儿也都住进了寄宿学校,开始接受正规教育。
称多县清水河镇寄宿学校最近两年来学生人数增加很快,这些新增的学生大都是生态移民的子女,来自遥远的牧区村落。为了安置新学生,学校新建了2栋教学楼。
· · · · · · · · ·
从草原搬迁到清水河镇的白玛欧周告诉记者,他是为了让孩子上学才搬迁的,以前牧区的村子里没有学校,孩子没有上学的条件,现在他的两个孩子已经在镇里的学校上学了。
为改变生态移民子女就学条件,青海省结合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的实施,在生态移民集中的地区将新建17所、改扩建32所学校,保证三江源地区的孩子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
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地处黄河源头,玛多县副县长万玛加说,从玛多县的实际来看,如何让当地牧民享受改革的成果,享受高质量的教育、医疗等社会公共服务,是玛多县当前最大的民生问题。
住在玛多县黑河乡野牛沟移民新村的才培告诉记者,以前在草场上放牧的时候,看病是村民们最发愁的事,现在乡里的医疗卫生站就在跟前,什么时候都能看病。
43岁的村民索南昂秀说,现在移民村里共有68户人家,搬迁以前,他们几乎都是贫困户,生活艰难,搬迁到移民村以后,不但有补助,政府还把移民们都纳入了低保范围,现在再也不用为生活发愁了。
青海省民族与宗教事务委员会副主任司法臣说,在三江源地区,民生问题与生态问题息息相关,老百姓的生产问题解决不了,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生态环境就难以保护。“可以说,改善民生就是保护环境。”司法臣说。
住在果洛州大武镇河源新村的搬迁移民边多说,虽然移民们舍不得离开草原,但是再不给草原以喘息的时间,子孙后代就没有立身之地,政府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尽最大力量解决移民的生计难题,在政府和牧民的共同努力下,草原上的牧草一定会重新长起来的。
三江源生态得到有效保护 玛多县素有“千湖之县”的美誉,曾有大小湖泊4000余个。2004年7月,记者在这个县采访时发现,当地90%的湖泊已经消失,大片草原沙化或成为“黑土滩”,鼠害猖獗。
但现在这个县曾经大批消失的湖泊又重现高原,初步调查显示已经恢复到了3800余个。
专家分析认为,“千湖之县”美景重现,得益于近年来在当地实施的大规模生态保护建设工程,特别是退牧还草、生态移民和连续性的人工增雨等措施有效缓解了草原压力,对当地生态改善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玛多县县长当周告诉记者,从2003年起在黄河源头实施的大规模退牧还草计划得到了当地牧民群众的认可和支持。在政府提供住房、生活补助等优惠政策后,牧民群众开始自愿地从草原退化严重地区向条件较好的县、乡政府机构所在的城镇或跨县迁移。截至目前,玛多县境内已有近400户、1550多牧民搬往异地,310多万亩天然草原实现休牧。
据青海省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办公室负责人李晓南介绍,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预计总投资75亿余元,工程自2005年实施以来,截至2007年6月底,国家已投入建设资金16.1亿余元,目前已完成投资12.14亿元,占投资的75%。
李晓南说,在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的22个子项目中,目前已经实施的有18个。截至2007年上半年,三江源地区已经建成9个生态移民小城镇,近3万生态移民搬迁进城,围栏禁牧草场406万公顷,减畜338.79万只羊单位,防治地面鼠害541.47万公顷、地下鼠害44.96万公顷,草原鼠害得到初步遏制,天然草场的压力减轻,草地植被盖度增加,已经呈现恢复态势。
生活在草原上的牧民热爱大自然,随着政府生态保护工程措施的不断加强,民生问题得到改善,牧民们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
当周县长充满信心地说,借助科学的治理措施,极地高原上曾经水草丰美的景象一定会重现。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