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50万人参与村社竞选 最多的30人争一岗位
截至1月底,我省村(社区)换届基本结束。据初步统计,全省有近50万人参与到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村(社区)主任竞争选举。
工作辛苦、待遇低,村(社区)工作曾被不少人认为是“苦差事”,现在人们为何抢着干?专家、学者表示,这与四川稳定基层干部队伍的举措有密切关系。
近年来,我省探索建立以政治激励、经济保障、能力培训为主要内容的村(社区)干部激励保障机制,不仅稳住了在职干部队伍,在基层形成了“用心想事、用心谋事、用心干事”的良好氛围,还对在外务工能人、致富带头人产生了“洼地”效应。
政治激励干有所盼
“假如当选为副镇长,我将充分利用农业科技,带领农民群众致富……”在巴中市巴州区曾口镇人代会上,扬帆村党支部书记冯光虎的演讲吸引了大家。经过公开考试、组织考察和民主选举,冯光虎当选为曾口镇副镇长。
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被提拔为乡镇(街道)领导干部,冯光虎不是特例,全省各级党委建立的表彰、奖励制度使他们有机会脱颖而出。其中,省委每3年、市(州)及县(市、区)委每2年、乡镇(街道)党(工)委每年开展1次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村(居)委会主任评选表彰活动。近两年,全省共表彰奖励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2000余名。
各地将表彰、宣传与提拔使用相结合,2006年下半年共选拔了152名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进入乡镇(街道)党政班子。去年8月,省委决定每年从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村委会(社区居委会)主任中统一考录一批乡镇(街道)公务员。目前,首批165名考录工作即将结束。
经济激励干有所得
为改变村(社区)干部误工补贴低的情况,2006年,全省按山地、丘陵、民族、平原4类地区,将在职村干部月最低误工补贴提高到200-300元,纳入省财政转移支付保障范围。一些地方建立了村(社区)干部误工补贴正常增长机制,绵阳市、丹棱县分别按3-5%、10%的增幅逐年提高。 各地还健全了村(社区)干部经济报酬与工作绩效考核挂钩的具体办法。
为让村(社区)干部“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各地积极探索建立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村(社区)干部养老保险及医疗保险办法,目前,全省已有96个县(市、区)对村(社区)干部实行了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对任职3-5届以上、男60岁、女55岁、没有参加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的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村(居)委主任,不少地方采取一次性补助或按月(年)定补两种方式,给予适当补助,全省98个县(市、区)已建立这项制度。对生活困难的离职村(社区)干部,各地采取县(市、区)财政每年预算一定经费或建立村(社区)干部救济基金、风险补偿基金等办法,给予帮助。
能力培训干有所学
“参加培训,我致富的能力提高了。”大竹县庙坝镇五桂村党支部书记罗文富说。
从2006年开始,省委组织部牵头,依托四川农业大学举办农村党支部书记培训班9期,培训来自全省各市(州)的农村党支部书记6000多人。今年,省、市(州)两级还将分别培训农村(社区)党组织书记6000名和2.6万余名,完成省委下达的两年内将全省农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轮训一遍的任务。
依托党校、农业高等院校、农广校等,各地构建了省示范培训、市(州)重点培训、县(市、区)普遍培训的三级培训体系。绵阳市涪城区每年从区财政拿出专项资金,对全区45岁以下村主要干部及35岁左右优秀村后备干部进行农村经济管理学历教育。双流县制定了村(社区)干部5年学历教育规划,干部学历教育学费由镇(街道)、村(社区)、个人各出三分之一,县上设立专项培训经费,对获得大专学历的村(社区)干部给予50%的学费补贴。 本报记者 李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