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贴着钞票符号”
自2004年底首家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挂牌以来,中国已在五十多个国家建立了二百多家孔子学院,可谓“遍地开花”。
孔子学院成为各国汉语教学的中心和传播中国文化的平台,同时也被一部分人看作中国试图增强文化“软实力”的手段。但更多的人认为,范围广泛的“汉语热”是孔子学院枝繁叶茂的重要原因,孔子学院在传播中华文化方面究竟会带来何种长远影响,能否成为增强软实力的工具,仍然是个未知数。
还有少数人持怀疑态度,担心中国政府企图通过孔子学院来施加影响力,因而拒绝将孔子学院纳入当地的教育课程。
一般认为,全球3000万人学汉语,很大的诱因是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已挂牌开张的孔子学院大多数还只是在教授最初级的汉语知识,所开设的中国文化课程十分有限。
英国汉学家杜博妮认为,汉语本来就很难学,加上西方人首先是被中国经济所吸引,很多人学汉语是为了到中国做生意。所以汉语虽然“热”,但是能达到很高造诣的西方人还是少,大多数人到底能学到什么程度,值得研究。
美国《时代》周刊更是毫不含糊地报道说,欧美一些家长鼓励孩子“必须”学汉语,是因为汉语“上面贴着钞票符号”。对非华人学生来说,为钞票而学汉语本身没有什么不妥;但欲与世界分享中华文化的中国人还须思考:除了“钞票符号”,汉语上面还贴着什么?
从表面上看,孔子学院与前述欧洲大国对外文化机构的宗旨、内容、形式相似,都是先以语言教学为起点,进而通过语言达到弘扬本国文化的目标。但从实际情况看,已设立的孔子学院基本上是按照国家汉办的部署,开展多媒体汉语教学、汉语教师培训和汉语水平考试等活动。除分布不均衡、内容设置不全面外,孔子学院在办学方针、教育对象、教学方法、师资力量、教材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也逐一浮现。
毫无疑问,汉语是扩大中华优秀文化的主要途径,但语言教育不是孔子学院的惟一目的。要摆脱目前的困境,海外孔子学院需要重新定位。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长、北京大学教授陆俭明认为,语言的学习能够加强文化认同感,但是,语言永远只是文化的载体,把中华优秀文化推向世界才是对外汉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孔子学院不仅是一个语言教育的合作机构,更应该是向海外推广中华优秀文化艺术的协调者。文化机构虽然建立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但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在正常的情况下,这些机构也会不断体现该国文化的演变、进步。有资料显示,上个世纪60年代后期,因为欧洲学生运动,歌德学院也对其文化项目进行调整,把社会政治的课题和前卫艺术都包含在内。
由于对外汉语教学担负着文化传播的使命,语言所传递的文化信息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内容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外汉语教学中如何进行“文化导入”或“文化揭示”并体现文化作用,日益成为令人关注的热门话题。
资金来源也是重要问题。设立海外孔子学院的宗旨是“增进世界对中国语言和文化的了解”,而政府对这些孔子学院的运营情况也是相当重视。虽然每所孔子学院在创立时都获得了10万美元的政府拨款,但是国家汉办希望这些学院可以在5年内实现自负盈亏。已设立的孔子学院中,大部分是作为中国的教育机构、高校与国外大学或教育系统共同合作的项目,经费筹措因形式而异。大体上,在欧洲地区孔子学院的费用由双方各承担一半;而在大多数亚洲和非洲国家,费用则全部由中国承担。
国家汉办主任许琳承认:汉语国际推广不是纯教育,而是一个文化产品。必须当成产业来运作,由市场来推动“走出去”。如果不走这条路,汉语教学绝对没有出路。
她认为,全球学习汉语的“热”市场需要去开发,目前有一种涌动,而且很强烈,但是“喷涌”还没有开始。
由此看,海外汉语文化这个“软实力”确实还只是一株幼苗而已,需要中国人自己细心栽培和呵护。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