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广东一家电子公司斥资7000万元,将企业从珠江三角洲的东莞,转移到广东粤北山区梅州的兴宁。
根据当地媒体的介绍,类似这家电子公司那样,将从珠三角转移到粤北山区的企业,一段时间以来竟然有287个。
随之产生的是一个引入瞩目的新概念——工业转移园,即整个相关企业转移到山区地市设立的工业园区。
大规模迁移企业,成本巨大。是什么原因促使企业进行“壮士断腕”式的举动?
缺工“升级”与劳动力剩余 来自有关部门的调查显示,实现了产业升级的珠三角,缺工也开始“升级”。不但对工厂效益有重大“决定权”的技工以及管理人才的匮乏让企业揪心,普工也存在严重短缺的现象。
今年春节后,根据珠三角各地人力资源市场招聘情况反映,制衣、制鞋、电子、纺织等劳动密集型制造行业以及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业等服务行业的部分企业存在结构性缺工现象。
与珠三角招工难“升级数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另外一些相关数字:广东省每年需要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有100多万人。而仅仅在某一个山区市,就有60万农村劳动力没转移出来。
在此背景下,需要进行外延型扩张的珠三角企业顺势而动谋转型显得顺理成章。
事实上,企业从珠江三角洲转移到农村,大规模迁移的成本痛苦很快就被更高的回报收获的惊喜所取代。以生产电子玩具等产品为主的韶关旭日实业有限公司,2004年7月筹建,2007年一期工程正式投产,8000多员工中90%为农民工的队伍,为企业带来的产值竟达到5亿多元。
并非“连根拔起” 据介绍,珠三角大部分外迁的企业并非“连根拔起”,而只是将制造环节迁出,其销售、物流、研发等高端环节仍然留在珠三角。“以外迁的港企为例,多数是在保住珠三角根基的前提下,不断向外扩张,根据不同地区的要素优势重新布局生产环节。”一位香港驻粤经贸办领导说,“超越珠三角地理范围重新配置资源,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要素禀赋对生产环节进行重新布局,是珠三角企业外迁的主要模式,而且比例在八成以上。”
有专家分析,一方面,企业外迁有利于广东腾笼换鸟——腾出足够的土地、劳动力、公共服务等资源,服务于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扩大再生产,吸引新的高附加值产业进入。另一方面,产业转移和升级喊了多年,但传统的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企业在珠三角仍占据着主要份额,也许要飞走的“麻雀”很多。
一家企业老板说,并非所有珠三角加工贸易港企都适合搬迁。他说,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对环境污染小的企业或行业可以留在珠三角。从珠三角未来的产业布局来看,他们也是当地政府希望留下来的企业。另外,珠三角可以提供更有效率的市场环境,且产业配套也比内地其他地区成熟,是内地市场经济最为成熟的地方,是高附加值企业发展不可多得的上佳之地,也是此类企业不宜草率搬迁的重要原因。
对于留下来的企业而言,强化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则成为必然选择。广船国际总经理韩广德说,企业过去被业界比喻为主要是小批量、为客人量体裁衣的“裁缝铺”。多年来,通过引进优秀船型以及自主创新开发船舶产品,企业逐渐成长为已承接大批量船舶订单的“成衣店”,乃至于每年可向客户发布时尚船型信息的“品牌店”。公司近年来可谓是大尝自主开发新船型的甜头。去年,该公司3万~6万载重吨液货船的手持订单已排至世界第三位,拥有全球这一细分市场中超过10%的市场份额。
“引劳”同“引资”一样重要 与珠三角企业顺势而动谋转型的形势呼应,有关人士认为,政府相关部门理应有更大的动作,例如,开发本省劳动力已经迫在眉睫,“引劳”同“引资”一样重要。
据了解,近年来,为了转移农村劳动力,广东开展了“农村百万青年培训”,三年共培训了135.5万人,其中技能培训77.3万人,短期引导性培训58.2万人,但仍远不能满足广东省用工需求。
据广东一家媒体披露,广州市劳动保障部门节后对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一项调查显示,有45.3%的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没有接受过任何培训,25%的人只接受过不超过15天的简单培训,接受过正规培训的人员仅占13.1%。
广东省劳动部门一位官员认为,广东每年需要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有100多万,一个农村劳动力进行技能培训需要投入1500元,每年培训100万人确实需要一笔相当大投入,但广东今天的经济实力可以负担得起,从全省经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更是值得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