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炯/漫画 |
先驱评论:面对世界,中国人要更自信
【作者】陶短房(作者系旅加华人)
越是强大的经济体,当被告的概率就越多,这是国际事务性纠纷解决的常态,没必要为此担惊受怕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近来不少国人被某些“外面的声音”弄得颇有些不舒服:欧盟、美国和加拿大起诉中国汽车零部件贸易政策,而中国对外出口屡屡撞上“反倾销”的铜墙铁壁;美国国会、五角大楼今天一个提案、明天一个报告,对中国的内政外交、科技国防等横挑鼻子竖挑眼;北京办奥运本来是件挺高兴的事,可国外有些人又抗议又抵制的,就是和你过不去……自己没招谁惹谁,却整天听见这样的声音,多多少少会觉得很不痛快。
其实完全没有必要对这些过于担心。换个角度来看,在全球化的今天,能听见这么多的外界声音,应该是一种宝贵的财富,在倾听的时候,中国人应该拿出更多的自信。
不要怕别人说三道四
因工作的关系,笔者很早就和外国人打交道,出国也比较早。在上世纪80年代,外国人对中国的议论远没有今天这么多,“难听话”讲得就更少,但这并不是因为那时候的中国比现在更“讨喜”。一位在中国做外教多年的法国朋友就曾坦率地说,那时候他们对中国的了解少得可怜,只有一点抽象的、模糊的概念,就算想挑剔也挑剔不来,加上难得跟中国人打交道,自然不便再多说不好听的话。加上那时中国的开放程度远不如今天,就算有人说你坏话,大部分中国人恐怕都很难听到。
如今情况显然大不相同,经过几十年的飞速发展,中国国力大幅提升,在全球政治、经济、文化舞台上日显举足轻重。中国人、中国声音和“中国制造”遍布世界,更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近距离、全方位地审视在这片土地上所发生的一切。相比过去,产生摩擦的概率自然也就会大起来。
“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如果中国还是个小国、弱国,恐怕不会这样引人注意。法国《论坛报》在评论起诉中国汽车零部件贸易政策时就说,若欧盟和美、加起诉的不是中国,而是一个生产力低下的小国,也许裁决结果就会完全不一样。说到底,正是因为中国今天强大了,才会引来其他强国的眼热,这些戴着有色眼镜给中国发展制造障碍的行为固然不齿,但我们自己也需要成熟地面对这样的挑战。
要更多了解国际规则
世界之大,专盯着中国找茬的人永远都不会消失,但除此之外,在许多问题上我们觉得不舒服,也缘于我们对外面的“规矩”不甚了解。比如WTO起诉,是会员普遍享有的权力,欧盟对中国是原告,却在农产品补贴问题上成了美国的被告;美国对中国、欧盟是原告,却在软木纠纷问题上成了加拿大的被告。而且有趣的是,越是强大的经济体,当被告的概率就越多,这完全是国际事务性纠纷解决的常态,没必要为此担惊受怕。
再比如美国国会经常对中国“呛声”,那是他们本国议会政治的需要,不但中国,全世界几乎没有几个国家不被美国国会“呛”的,甚至美国政府也不例外。对这些声音,最可取的态度,就是姑妄听之,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有原则性问题或与事实严重不符的,澄清一下,以正视听,如此而已,过度敏感反倒于事无补。
说到底,路是自己走出来的,只要自己选对了路,在充分掌握和遵守国际规则的前提下踏踏实实走下去,就不怕别人说三道四。
自信不是夜郎自大
外界刺耳的声音其实也分几种,一种是善意的批评,对此我们不但不应抵触、反感,还应闻过而喜,讳疾忌医是严重的不自信,对自己有百害而无一利。另一种是因为不了解或误解而对中国进行指责,对这种不同声音,我们同样应在充分自信的基础上坦然面对,耐心解释,应该相信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只要自己做好了自己,不了解就会变成了解,不认同也会渐渐变成认同。
也有别有用心的、恶意的攻击和歪曲,对这些我们当然要澄清和驳斥。但与此同时,更应该相信,只要自己行正立直,绝大多数旁观者终究可以分清黑白曲直,扰人者最终只会徒然自扰而已。
当然,过度的、盲目的自信会变成不顾事实的夜郎自大,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同样是不可取的。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