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通苑挖出无头驮碑龟
本报讯 (实习记者 轩燕龙 通讯员 蒋桂佳)一只可能是明清时期的无头驮碑石龟日前现身昌平区天通东苑社区西门西侧约200米处,是施工人员在道路施工中无意中发现的,经昌平区文物研究所工作人员初步鉴定,该物具备一定的艺术和文物价值。
据工地施工人员介绍,此处原为临时建筑。3月7日下午,施工人员在挖路边排水沟的时候,挖着挖着突然挖不动了,感觉地下有什么东西卡住了。
“开始大家都以为是一块大石头,等用吊车"抓"起来,"大石头"上的土块脱落后,发现是一只龟。”一位现场的民工告诉记者。“当时陆陆续续有很多民工过来围观,大伙不知道这东西有无价值,就没有当垃圾送走……”而民工还称当时在龟被吊起来的时候,好像曾经在其底部看到“1808”的字样,但由于龟体太重,记者未能证实该说法。
由于“大石头”太重,施工人员只能将其暂时放在沟边。这两天,不时的有附近的居民前来“参观”。据昌平区文物研究所工作人员介绍,龟的负重能力来源于神话中巨龟背负海上神山的传说。驮碑龟学名为“龟趺”(“fu”读音同“夫”),也叫赑屃(“bi”“xi”读音同“必”“戏”),为古代墓葬常用。
此驮碑龟材质初步判定为汉白玉,龟身长约2米、宽约1.5米、高约0.9米,脖子直径40厘米左右,头部和部分脚趾缺失。龟壳上水波纹比较精细,有动感,裙边刻痕艺术化色彩较重。整个石龟除头部外,基本上保持完整,甚至龟的脚趾和龟腿上的花纹也清晰可见。龟壳背上有长方形凹槽,据猜测可能为竖石碑处。驮碑龟为整石所刻,重量约为四五吨。龟身伏在一个厚约10厘米左右的底盘上,搬出的时候,龟尾部和下侧底盘部分受损。
昌平区文物研究所工作人员表示,从风化程度上看,此物很可能为明清时期所做,雕刻比较精细,应该说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由于出土地过去是渣土填埋场,从出土环境看,此驮碑龟可能不是本地文物。昌平区文物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将对其进行进一步研究。(蒋桂佳摄)
(责任编辑:张庆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