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外滩画报》专区 > 《外滩画报》文化

专访陈丹燕 她和外滩的心理较量



    专访陈丹燕

  她和外滩的心理较量

  在书写上海的第10 个年头,陈丹燕酣畅地在新书《外滩影像与传奇》里总结了对上海的看法。重新认识外滩,并寻找审视世界的角度。“我写外滩和别人不同,但一定是站在别人的肩膀上,如果没有前人,今天我也想不到要换一个角度。”她说。

  文/ 刘莉芳

  “如今我能这样形容外滩所在的上海:这是一个矛盾重重错综复杂的城市,一个肮脏而无辜、斤斤计较而不设防、毫无清规戒律却又等级鲜明的欧亚混血儿,一个充满传奇而又非常宿命的、充满成功和死亡诱惑的巨大战场,我能说它是个伟大的地方。

它之所以伟大,却不是因为以上的宏大,而是因为它从无数条喧嚣的街道、忙碌的大厦和闪烁的霓虹深处散发出来的哀伤,综合了大街小巷里ART DECO 闪闪发光的乐观和炫耀,综合了市民中坚忍不拔的市井计较,综合了通商口岸城市的暴发的浮浅与嚣张。”

  在书写上海的第10 个年头,陈丹燕如此酣畅地在新书《外滩影像与传奇》里总结对外滩的看法。此时的陈丹燕,笔法已不同于“上海三部曲”中的“风花雪月”风格,她用了6 年和外滩较劲,重新认识外滩,并寻找审视世界的角度。“我很想打破所有局限,不管是意识形态的局限、民族的局限、历史的局限,还是鸦片战争给中国人带来的非常深重的心理阴影。中国人可以做的事情比想像中的更多,可以和任何人平起平坐地谈论历史。”

  为了获得不同于以往的角度,陈丹燕在美国、英国,几乎查阅了所有和外滩有关的资料。她发现手中70% 的材料都来自西方。然后,她回到外滩,重新端详外滩。书稿经历了3 次大修改,删了十几万字,其中包括很多来之不易的英文资料。“我写外滩和别人不同,但一定是站在别人的肩膀上,如果没有前人,今天我也想不到要换一个角度。”

  《外滩影像与传奇》讲述了外滩自1941 年以来“回归”中国的历程,全书共六章,材料是真实的,结构是文学性的, “如果把它局限为一部历史作品,就不好看了。外滩非常有戏剧性,必须融入一些文学内容,才能把它做好。它有非常强烈的对比,而对比是需要文学表达手法的”。

  2008 年1 月,《外滩影像与传奇》由作家出版社出版。2006 年和2008年2 月底,陈丹燕在上海两次接受了本报专访。

  B=《外滩画报》 C= 陈丹燕

  外滩是商业文化的融合之地

  B:外滩这个题目做了多久?

  C:6 年。其间我在英国待了1 个月,在美国待了1 年零两个月。美国的信息系统很好,能调到全世界170 多个图书馆的资料,都是免费的。

  B:为什么做外滩?很多从事上海历史研究的人都做过外滩。

  C:他们写的都不是文学作品。而且每个人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写同一件事肯定都是不同的。以前我的作品写的多是法租界,那是我小时候生活的地方。后来,我写上海人。2000 年,我在写《上海的红颜逸事》时,就想写完它之后写外滩。很多城市没有符号,但上海的符号就是外滩。从符号来了解上海是很有意思的。

  B:外滩对你来讲是特别的。你从小就和父亲进了外滩18 号。

  C:我在访问时发现有一批人和我一样。我找到一个比我小一点的孩子,他妈妈在“文革”后期,和我妈妈都在外滩17 号工作。我们俩聊当年看到的、心理感受、大楼的气味,都是一样的。

  B:怎么形容外滩和你们的联系?

  C:非常特殊。外滩和这座城市有着非常奇特的联系。它从来不属于你、你的家庭。但它那么奇怪地存在着,你就是不能忘记它。也许正是因为这样,所以我转转转,最后还是要写外滩。

  可能你一直有个写作梦想,但接近梦想需要很多前期准备和磨练。我刚开始写作是写青少年文学。然后,我想写自己在“文革”中的成长经历;写完那本书,我就再也不肯写青少年文学了。现在,当我写了10 年上海故事后,我发现我其实想写外滩。很可能《风花雪月》是写外滩的准备。

  B:6 年中,你经常去外滩吗?

  C:平均一两个月去一次。有时一个月去两三次,有时两三个月不去。我到外滩的各家餐馆去吃饭。

  B:这本书的主线是什么?

  C:基本按照时间顺序,从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租界结束开始写。当外滩回到中国人手里,中国人怎么认同,花了多少时间?外滩从来不属于中国,外滩真正“回归”中国的过程是漫长的,这里面包括了中国人内心的民族主义障碍,这是所有被殖民过的国家或地区都面临的问题。其实外滩的变化是从1941 年开始的,铜像被拆掉,清洗欧美的痕迹。这个地方像舞台,不是可以安安稳稳过日常生活的地方。

  B:我在2006 年看过你的书稿,当时你是从西方视角看外滩的,但今年看你的书,发现你的视角往回收了。

  C:我原来是想完全打破中国人的角度。外滩是一个文化融合的地方,我非常警惕不要只用中国人的视角,必须用两种视角。所以我一定要去英国和美国找材料、作访问。

  我在国外看的全是英文书,和我讨论的也全是外国人。那时,我在亚太中心当访问学者,写完一章,我就拿去演讲。演讲的对象是历史系的美国学生,他们的立场相对是第三方的。他们的一些提问对我非常有帮助。我第一次受到触动是在中西部一所大学。有学生提问,作为外滩的第二、三、四代,你怎么看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变化过程中的非自愿性?你的身份认同是怎么解决的?我后来就想,一定要找到材料说明中国人当时自己对这事的看法。但是我能举的例子都是英文的。

  在准备资料时,我发现70% 的资料来自外文。这有点矫枉过正了。小时候,我们看到的是“社会主义”外滩,觉得里面肯定有东西曲解了,一定要找出不同的外滩来。然而在美国后期,我觉得我是一个中国人,外滩是上海城市的名片,我为什么要用那么多的英文材料,站在外国的立场上讲话?这令我很不舒服。我不是殖民主义者,不是外国人,也不是民族主义者,我就是这个城市的居民。我必须找到自己的立场,符合我的自尊心的看法。

  后来我把英文证据能删的都删掉了。我希望能平衡,现在书里50% 是外国人的评价,50% 是我做的访问。后来,我回上海访问了外滩附近的居民。因为有西方的角度作参照,所以中国人的角度就更加有力量了。如果在以前,我听到这些中国人的回忆,我其实不是真的很明白它们的价值。我慢慢隐约觉得上海本土居民对城市有自己的认识,如果更深入地看它,完整地表达它,它是最经过生活锤炼的想法。

  B:参照之后,你发现它的意义在哪里呢?

  C:我觉得外滩是一个文化融合的地方,它的文化是商业文化,你不能说它是西方正典文化和东方正典文化的融合,就是商业文化的融合。

  B:上海人面对外滩是很复杂的,外滩伤害了很多人自尊心,也给了很多人荣耀。

  C:对,所以我在书里说,外滩对自己的面容既骄傲又自卑。上海人建立自尊心是很难的,但正在建立。对现代性的追求在每个市民心中都有,热切的热望,这是城市发展的动力。但这种动力很容易跟崇洋媚外混淆。

  B:你和外滩之间是有心理较量的。

  C:这本书写得很慢,一直在调整。好几次都说差不多了,但又一次次从头来过。因为慢慢跟这一段有感情了,我就想,怎么可以没有抓到它更本质的东西。就像和它打仗似的,我一定要赢过它,明明在这个地方,我可以赢,为什么要输呢?我不能说我很爱这个地方,这不是我的style。外滩的经验一定是将来全世界大部分城市都要面临的—文化一定会混杂,那时你怎么搏斗,产生出你自己的东西。如果不把它变成自己的东西,没有人会对它产生感情。现在有人觉得外滩像一个人,那是因为外滩已经有了自己的气质。它是非常好的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的结合,但结合之后会变成什么样?这是将来大部分城市都会遇到的事情。外滩那些房子、人和事

  B:外滩有33 幢建筑,你在书里只写了其中几幢,选择这几幢楼是什么原因?

  C:和平饭店写得很少,因为我要另写一本书,魔幻现实主义风格。我看到一本地下工作者的回忆录。在日本占领时期,主人公是负责沙逊阁的服务生,亲眼看到苏联间谍把日本大佐麻翻了。我还看到一篇回忆录,大东亚暗杀团在滇池路杀叛徒。我把这些故事都放置在和平饭店这个封闭的环境里。故事是真的,时空是乱的,和我以前的作品风格完全不一样了。

  B:这和现在国际上流行的以史事为背景的悬疑历史小说有点像。

  C:有点像《达?芬奇密码》,但《达?芬奇密码》地方是真的,故事是假的。我还会写沙逊反日。在日本人打进来前一个月,沙逊一直待在老年爵士酒吧里。他特别讨厌日本人,为了鼓舞士气,他邀请外滩所有留下来的大班来酒吧,每天放欧洲战事新闻。后来,他散钱去买那些非常绝望的商人的企业。很多交易就是在酒吧里完成的。他说,日本人一定不会赢。我在大英博览馆找到他最后一次访日回来写给英国政府的信的原件。他在信里判断,日本不仅要中国,还要租界,英国人应该撤退,没有合作的可能。

  B:其他楼呢?

  C:我选的楼不是在商业上有伟大成就的建筑,它们都有丰富的故事,能代表这块地方的冲突,并对后世产生影响,所以我侧重写了外滩3 号。我原先想做夏姿的那幢楼(外滩9号),那是中国人第一次打败英商轮船公司,把他们的办公楼都买下了,但后来我觉得外滩公园可以代替它。外滩沿中山东一路前面一排的楼,我差不多都很仔细地做过了。后面的小房子也很有意思。从招商局楼旁边的弄堂里走进去,现在是卖亚麻布的地方。那是外滩最早的东印度式建筑,临江那面拆了,造了上海市总工会,工会后面的楼有回廊,现在弄得一塌糊涂。那是伦敦一个专门拍卖外滩的照片和画作的拍卖行里的人跟我说的。据他们考察,外滩最老的一幢楼就是有回廊的这幢。

  B:你还进过东风饭店,那时东风饭店已经关门,不对外营业了。还有很多不对外营业的地方,你都进去了。

  C:我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和平饭店关门前的最后一星期,我被邀请入住。我日日夜夜地待在里面。有一天半夜,我想按照书中主人公的活动时间,在深夜12 点到凌晨2 点,在酒店走一遍,结果听到楼梯上有脚步声,我以为是鬼。结果楼梯上出现一个惊慌失措的拿着相机的外地摄影记者,我们被彼此吓到了。

  B:你的书中,除了外滩建筑,还有一些延伸物,比如洋泾浜英语。

  C:我其实很不喜欢洋泾浜英语,但是我为它写了一章,做了3 个月的调查,全是在美国学校完成的。我觉得那是世界上最急功近利的语言,完全没有心肝、文化,但它非常有价值,因为它是外滩的精神支柱,就是投资、挣钱、乐观、不要脸,没有那种榨取别人之后的内心不安。洋泾浜英语是非常粗俗的,但是粗俗的东西常常是有力量的。它其实代表外滩的本质。当时中国一半的贸易是用洋泾浜英语做下来的。

  B:你在书中也采访了很多人,但大多数采访对象都有一些身份,这让人觉得外滩离我们依然很远,不够平民。

  C:外滩的确不是一个平民的地方。我只能找到最合适的说外滩的人,而不是看社会地位。接受采访的每个人都知道外滩是中国的,但是没有一个人承认外滩是他的。

  B:你是否接触过当年在外滩工作的买办后代?

  C:买办本人都不在了,买办的家族在1949 年之后对家族历史都唯恐避之不及,对后代都不提。所以后代知道的都是听来的支离破碎的三五句,加上自己的想象。那些想象的确有非常虚荣的部分,很不好。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陈丹燕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