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第一吊”拟周五赴港救援
此“华天龙号”就是“南海Ⅰ号”的打捞船,探测表明水道适合其进入救援
本报香港电 (特派记者/谢苗枫)昨日中午,交通部广州打捞局局长陈北先抵港视察情况后表示,广州将派遣吊起“南海Ⅰ号”的大型吊船“华天龙”到港协助救援工作。
据悉,经过探测及初步评估、计算后,“华天龙”预计于28日(本周五)抵达香港肇事现场,加入救援队伍。
蛙人未能进入船舱
尽管昨日香港天朗气清,但由于水流仍急且视野不清,水底工作环境仍恶劣,蛙人只能靠摸索作业,至今仍未能进入船舱或发现沉船事件中的18名失踪者。“尽管随着天气的好转,蛙人的潜水时间已经由20分钟增至25分钟”,香港海事处海上救援协调中心主任陈国威说,“但船底湿滑,打捞公司23日晚及24日清晨,曾先后三次下水搜寻,发现乌克兰补给船进一步下沉,打捞人员也未找到进入船舱的入口。”
广州打捞局高级工程师张健文也表示,广州打捞局从23日晚22时赶到(肇事)现场后,利用第一个停潮期全力协助救援工作。“但潜水员潜入水底发现,难船呈180度倒扣,而难船的沉态和稳性不足以让潜水员潜入船舱搜救,因此,至今都未有发现失踪者。”
昨天早上8点,粤港专家经过商讨后决定增派广州“南天顺”工作驳船到港协助,希望能在难船“原点”进行“抢救”。
“这艘船有完善的减压系统,有效协助潜水员减压。”张健文介绍,该船将于25日赶往难船救援现场。
“华天龙”吊力能够应付沉船
从昨天早上8点开始,广东和香港30多名专家就针对是否要把曾经负责吊起宋代沉船“南海一号”、有着“亚洲第一吊”之称的“华天龙号”派遣到港展开“会商”。
港岛离岛及海务总区消防总长周荣德说,“华天龙号”来港协助搜救仅是方案之一,目前已用两条钢缆稳定沉船。“按照医学意见,即使被困船员在船体内有氧气,一般情况下,他们仅可生存约12个小时,但搜救工作不会停止。”他说,不会放弃任何可行的、适合的方法。
据介绍,“华天龙号”是目前亚洲最大的集打捞、起重、海洋工程于一身的现代化起重打捞和海洋工程船,也是迄今为止由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最大起重工程船。“难船总吨位2700多吨,以‘华天龙’的吊力还有很大的余力”,“担心的是难船所在水道不适合其驶入”。因此,专家们在昨天早上9点决定,对“华天龙号”入港进行评估。
广州打捞局昨日中午12点已经派出由高级打捞专家廖其根率领的专家组,乘坐“德华轮”,携带水深探测仪,到龙鼓西水道探测水深,为“华天龙号”是否能通过进行探测和论证。
下午3时30分,经过3个多小时的勘察和探测,专家组传回捷报:认为难船所在水道适合“华天龙号”驶进。
“因此,我们初步定于28日派出‘华天龙号’到港协助救援。”张健文说。
分析
把握“黄金两小时”或能救出船员?
本报讯 (特派记者/谢苗枫)昨日,香港潜水训练学院院长、资深工程潜水专家李健光对记者说,沉船在深海底船底朝天,呈“反转饭碗”状,形成密闭空间,使得船舱内有空间和空气,如果拯救人员能及时把握深海拯救的“黄金两小时”,便有可能救出被困的船员。
“遇到这种情况,消防部门在考虑打捞船只的同时,也要考虑第一时间调用风机向船舱中泵气,延长船舱内船员生存时间。”李健光认为,事发时间距离现在已经多时,被困船员生存几率极微。
在本次拯救行动中,事故现场水流湍急和水质浑浊是两大障碍。据曾经下水搜救的高级消防队长林伟杰表示,现场水底浑浊,能见度只有1米,加上水流湍急及水深,蛙人每次不能在水底停留太久,难以入船舱救人。
香港有专家、区议员认为,事故发生地的大、小磨刀洲是水上交通最繁忙地区之一,而相关方面多年来将淤泥运到这里,填在海底坑洞中再铺上沙。这些“淤泥混沙”是造成该海域水质差的主要原因。因此,一旦发生沉船意外,便危及水底救援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