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如何实施权力监督,总是寻常百姓街头巷尾或网络媒体津津乐道的话题,但显然这正是出于一种普遍的现实无奈之举;但进入2008年以来,关心时事的人或者会发现,今年似乎开始有了一些让人惊喜的改进迹象,尤其从各级地方政府领导换届结束后,我们可以从主要媒体和网络新闻中看到,各地官员出现了一种高调力挺媒体和公众监督,从江西、广西提出新闻也是生产力、软实力,到广东省领导欢迎网友“灌水”、“拍砖”;从云南明确将媒体监督作为问责行政首长的依据之一,再到昆明在当地报刊上公布大量各级党政领导班子成员的联系电话、职务分工,各种方式可谓是不一而足,应该说对广大民众是一个利好消息,至少让人感觉到了一股清新的政治开放之风,官员开明之气,至少对所谓的权力监督上存在的结构性诟病起到了改进或改善之作用,值得我们期待。
在这一轮新任官员的开放之风中,显而易见最醒目的当属云南昆明的市委书记仇和了,他最近的一系列言论,几乎让其成了中国大陆家喻户晓的政治明星,以至于有媒体将其最近不断出台的举措称之为“仇和新政”,颇有一种变革维新的味道,就比如如媒体所报道的,他在有关会议讲话中要求,各县市区、各部门“一把手”,要在新闻媒体上公开亮相,作出承诺,并将姓名和联系方式一并公布,接受群众监督。两天后,昆明媒体纷纷用整版公布了从市委书记、市长到5区、1市、8县及市直各部门党政领导班子成员的联系电话,同时详细刊登了各领导的职务分工情况。这份公开的昆明官员通讯录的当地报纸很快销售一空,一时昆明纸贵,而仇和新政的气象开始在春城民众中传扬。显然在报刊上公布官员的电话,目的无非是希望加强群众对官员的权力监督,让官员们的重要信息显现于阳光之下,更便于接受群众的监督,或至少方便群众与政府官员之间的沟通;表面上看,这真是一件大好事,顺应了民意,从昆明纸贵,群众欢天喜地的表情就可见一斑,一时间,仇和似乎成了中国政坛极具特性和爱憎分明的开放政治人物。
公布官员的电话号码,无疑对当地官员们形成了一种有形的压力,因为他们从这一刻开始,似乎就要处于普通市井小民的追踪和监督之下,我们知道,绝大多数地方,想要知道官员电话,简直是异想天开,即使是一般民众的电话,除非有必要的,也属于绝对的个人隐私范畴,官员们则除了个人隐私外,更多的则被贴上了公务的标签,具有隐私与公务的双重意义。那么,昆明的这一举措,真的能让我们看到实现一种实实在在的权力监督氛围吗?我看不一定,今天就有媒体报道,有记者按照报刊公布的官员电话随便拔打了35个号码,结果就有22个没有人接听,这还只是所谓的新政刚刚开始,就遭遇如此待遇,民众又如何能有信心期待将来或者是不是能更持久?这使我不由得想起过去各地政府也信誓旦旦的设立了什么市长热线,什么XX局长热线,还有更多什么N多的热线,结果还不是一窍不通,草草收场,让原本兴高采烈的人们大失所望。今天的昆明公布官员电话,会不会也是同样下场,或者是仇和书记自作多情,一厢情愿,又或者只是新官上任,作秀表演,从经验看,真的很难让人有太多信心。退一步说,公布官员电话,本身其实并不能解决真正意义上的权力监督缺乏问题,甚至不能给有沟通需求的群众有太多实质的现实意义,打个电话给当事官员,接或不接是一个问题,即使接了,也并不一定能解决问题,也许还会起反作用,官员们并不会因为一个电话就能拍板解决所有问题,也不可能随时接听不熟悉的电话,我想,即使更开放的西方国家,也不会刻意在媒体上公布大小官员的电话号码,当然办公电话除外。公布官员电话只是一个表象,更关键的是沟通渠道畅通,执政公开化、透明度高。
当然我们大声欢迎如今各地方政府官员主动乐意接受群众或媒体监督的举措,至少反应了一种新形势下更加开放的趋势,效果如何倒是次要的,毕竟我们的体制中还存在很多不相适应的结构,能有如此开放的心态,愿意接受群众和媒体包括网络媒体的监督,这本身就是一种思想进步,有人说,昆明的举措只不过是一次权力作秀,我倒认为,只要能在官员思想上产生触动,作秀又何妨!(老宋说事)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意见,不代表人民网观点。如需转载,请与作者本人联系。
进入博客原文
进入博客首页 (来源:人民网强国博客)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