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细亚小姐迷人的微笑曾迷倒南来北往的中国人 |
亚细亚仪仗队成为郑州二七商圈一道靓丽风景 |
“中原商战”十年渐行渐远 成为管理学课堂典型案例
(三)“中原商战”渐行渐远
“中原商战”的黄金期持续了不到10年的时间。1997年3月,商战的灵魂人物王遂舟抱病出走,8月,300多家供货厂家代表围堵亚细亚商场大门,要求清偿货款,这家曾独领商战风骚的商场,终于爆发全面危机,迅速走向没落。
“我当年毕业,之所以选择去亚细亚,主要是冲着它为年轻人提供了施展抱负的空间,能够唯才是用。”郑州市二七区马寨镇干部孔培荣,当年曾在北京仟村百货工作过,她对那个“激情年代”依然怀念,“我和许多人都有同样的感受,就是在那里长了见识,经受了锻炼。尽管后来亚细亚的严酷现实击碎了我们的梦想,但我们依然无怨无悔。很简单,亚细亚都曾我们那样骄傲过。”
按照业内共识,辉煌一时的亚细亚之所以最终走向衰落,是盲目扩张惹的祸。
亚细亚集团成立后不久,便提出了打造“中国零售连锁帝国”的宏伟目标,先后在省内的南阳、安阳、濮阳、漯河、开封、许昌等城市开设了6家“亚细亚商厦”,在天津、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西安等大中城市开设了9家“仟村百货”。
然而令他们始料未及的是,战线拉得长,经营管理和人才输出就跟不上,几乎所有的连锁分店开业之初便陷入了亏损的困境,省内几个店每月亏损超过百万元,北京、上海、广州等地每月亏损上千万元,累计拖欠供货厂家的货款达数千万元。投入巨资的郑州亚细亚五彩购物广场开业不满两年即被迫关门停业,至2001年9月宣告破产时,对外债务总额达到15.8亿元,资产负债率高达713%。在短短的几年内,亚细亚以4000万元的自有资本进行了一场投资将近20亿元的疯狂扩张,如此沉重的债务包袱放在谁身上也承受不起。
也有业内专家指出,以亚细亚为首的百货商场走向衰落,其主要原因是当市场环境发生变化时,企业没有及时进行战略调整。20世纪90年代初期,国内百货行业出现了一个蓬勃发展的高潮,亚细亚在这种背景下迅速崛起并不特别出人意料。但到了90年代中后期,全国各地的百货商场已开始呈现饱和状态,而层出不穷的专卖店、连锁店等新业态又对其造成日益猛烈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亚细亚等商场没有及时对自身经营业态进行调整,被顾客冷落自然在所难免。
郑州市商业局副局长阎铁成将其中原因归纳得更为具体:一是当时的宏观经济环境出现了重大变化,国内零售市场逐渐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市场利润越来越薄;二是当时市内各大商场都忙于扩张盖楼,而没有像外地许多商业企业那样争相改制上市,错过了大好的发展机遇却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包袱;三是政府关于商业流通体制改革的配套政策相对滞后,致使企业在改革过程中经常面临无路可走的尴尬。
这,也许是“中原商战”的时代悲剧。而就个人而言,大权独揽、头脑膨胀、任人唯亲、疏于管理、失去监督,没有及时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这是王遂舟在事业高峰期“所犯下的致命错误”。相较于其他商场四平八稳的国有管理体制而言,王遂舟和亚细亚,从一开始就滑入了“高风险”的漩涡。
但不管如何,从1998年开始,一个相对平庸的商业竞争时代在郑州降临了。从此之后,“二七商圈”鲜有震动全国的事件发生,反而,随着亚细亚商标的拍卖、楼层的出租,随着商城大厦、商业大厦等商场的改制,以及金博大、丹尼斯等商业新贵的兴起和外资商业企业的进入,“中原商战”,渐渐融化为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基因,并以顽强的姿态,成为中国MBA课堂上的典型案例。
记者手记
采访“中原商战”,其实是在打捞全中国人沉甸甸的历史记忆。上个世纪80年代末,随着社会商品日渐丰富,无数中国人消费意识觉醒,他们狂热性地选择了亚细亚,并由衷地热捧亚细亚引发的“中原商战”。在这场商战中,中国的消费者第一次感受到人性化服务、管理和文化创新,第一次认定自己是“上帝”,是“人”。
所以,无论今天如何评价“中原商战”在中国商业流通领域变革中所发挥的作用,都不为过。它是可歌的先驱,也是可泣的先烈。一个时期,它开风气之先,引领全国商业企业竞风骚,后来无法延展辉煌,盖因体制、环境、人事、治理、地域文化、行业变迁等多种因素所致。成功有些偶然,沦落却只能是必然,无论哪一面,都对中国的改革进程提供了思想资源和方法借鉴。
以历史的视角来开,中国的商业流通行业,是较早放开,鼓励民资、外资参与竞争的领域。想当年,股份制的亚细亚(自称“四不像的集体制”)敢于和郑州五大国营商场分庭抗礼,并相继跑到北京、上海、成都这些“大爷意识”较浓的大城市,吹皱一池春水,这与其高层多次到国外考察,希图成为中国“八佰伴”的雄心分不开。以理性的眼光看,假如亚细亚的决策者不那么冒进,有充足的自有扩张资本,开一个店,就稳定一下节奏,加强管理,明晰产权和职责,同时政府在政策法规、竞争环境、体制改革等方面给予积极引导和大力扶持,那么,亚细亚及其所代表的“中原商战”,可能会在中国甚至国际的商业竞争平台上走得更远些。
应该承认,“中原商战”为中国的商业流通乃至各个竞争领域留下了丰厚的遗产:理念、文化、人才、服务,等等,并使之成为历史传统和文化因子。到过郑州的商界人士都知道,时至今天,郑州商界(商场、酒店、餐饮、物流乃至金融等领域)在硬件设施建设、服务水平、经营管理理念等方面都不逊于沿海发达城市,有的甚至继续在国内保持领先,这,都与“中原商战”及其延绵不息的精神传承有关。
河南是一个在任何时期都产生英雄人物的区域。盖因贫穷,许多人才勇于奋起;盖因外界长期怀有偏见,许多人才会不服气。与亚细亚王遂舟同时代的,“红高粱”快餐的乔赢、“三读”读书社的张少鸿、交通银行郑州分行的董文标和邓世敏、郑百文的李福乾等,或成或败,或沉或浮,他们皆以执着的探索精神和无畏的勇气,为中国服务流通业的各个领域廓清道路。正因如此,这些人为树立河南人的形象付出了努力,也为塑造中国经济改革进程中的“经济人”特质做出了贡献。
全国15家主流报网媒体联合推出大型系列报道——“改革开放三十年:那些人,那些事”。这是一个由扬子晚报发起,全国15家主流报网联合推出的大型报道,在今年我国将隆重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背景下,承担起新闻界应有的使命和责任,联动报道同一主题。今天刊出由大河报采写的《中原商战:一曲商业变革的“绝响”》一文。
联合报道:扬子晚报、新安晚报、辽沈晚报、羊城晚报、华西都市报、北京晚报、钱江晚报、新闻晚报、山西晚报、大河报、楚天都市报、今晚报、齐鲁晚报、新文化报。
大河报独家供稿搜狐网,严禁转载。
[上一页] [1]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