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4月28日电 随着各地的谷物收成在未来几个星期陆续流入市场,亚洲的粮食危机将开始缓和,不过,决策者应该从中吸取教训,并开始注重如何使粮食生产力得到长期并可持续的提高。
据联合早报网报道,经济学者和分析家指出,亚洲各国由于担心食品短缺和粮价暴涨的问题,纷纷实行食品出口限制及提供粮食津贴等措施,一下子就扭转推行多年的经济改革;这行动使得通货膨胀加剧,也在社会上制造了恐慌。
菲律宾国际稻米研究所(IRRI)社会科学部代主任巴克说:“目前这场稻米危机,似乎是人为的,我们限制出口。在进口国方面,一些国家尝试囤积食品,所以造成了现在的情况。”
去年,印度和越南宣布禁止出口白米,以确保有足够的粮食供应内需和抑制涨价;印尼和菲律宾也因为提供大量粮食津贴,导致政府的预算开支大增。
联合国粮农组织驻马尼拉代表鹤见和幸说:“目前并没有出现粮食短缺的情况,各国是根据国家安全的考量而实行管制。当2008年的各国谷物收成情况较明朗时,我希望一些国家能放宽或取消出口禁令。”
分析人员指出,这次的粮食危机不仅挑战亚洲各国推行自由贸易的决心,同时也揭露一些看起来基础健康的经济体所存在的弱点。
自十年前的亚洲金融风暴后,亚洲区域经济体大刀阔斧推行改革,贸易活动和银行的资金基础已大有改善。不过,由于缺乏强稳的福利制度,为国内贫困群体提供安全网,一些政府仍旧依赖以粮食和汽油津贴,作为它们主要的社会政策。
分析人员说,物价控制是快速的解决方法,却会对政府财政造成沉重的负担;日子久了,将难以收回这项措施。分析人员因此建议,各国政府应通过针对性的经济措施帮助穷人,同时刺激国内投资活动。另外,政府也应该增加投资在农业灌溉项目、如何增加收成的研究,以及改善科技来提高粮食的产量等,以谋求长远的解决方案。
分析人员还建议,目前各国在米价开始回稳前应保持冷静,努力消除人民的恐慌,让他们对国内粮食供应恢复信心。
(责任编辑:张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