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叫出所有孩子名字的超级门卫”——38岁的衢州人董樟春,这个东园婴幼教育中心的普通门卫,和另外9位师生、家长一起,成为了杭州下城区教育局最新出炉的“十大感动校园人物”。(4月30日《今日早报》)
令人感动的门卫,我更愿意称之老师。
能叫出几个孩子的名字,很简单;但要叫出全校孩子名字,实在不容易。“简单事情做到极致便是绝招”。“绝招”不是因为记忆力的超群,而是敬业精神的非凡。可以想见,这不是光靠“用心记”——像背书样背下来的。而是需要对工作的爱,对孩子的爱,日积月累的自然结果。显然,叫出孩子名字的同时,也记住了孩子的特点,或某些习性,乃至家长的有关情况。显然这是熟能生巧——与孩子太熟悉了,就像记住自己孩子的名字一样。学校是教书育人,但校园内的管理、服务等无不都是育人。门卫感动校园,实质是以人为本,看门育人的精彩。这一个门卫当是个称职的老师。
说超级门卫是个好老师,还有一个理由——“熟悉孩子是个育人的过程”、“玩该是个教育方式”。
在我有限的从教生涯里,有个现象一直让我捉摸不透。那时我担任班主任,有的学生家长隔三差五的要向我了解孩子的情况。起初我也只能给他们一个大致,有时就敷衍了事。不过问得多了,便不得不有所“准备”,平时稍加“留心”。有时也会向其他任课老师询问学生情况。开始其他老师也只能答以“作业”“考试”之类的大概。或许和我一样,问得多了,后来课任老师介绍就慢慢具体化,比如上课、课外等情况就有了。这样,家长再来询问,我就可以毫不费力的娓娓道来。结果不可思议,那些被“留心”过的学生进步普遍较大。凭心而论,自己对学生是一视同仁的。确实没有对所“留心”的有什么特别的重视和“小灶”。
现在想来或许正因为自己为了应对家长的追问,不得不去“熟悉”那些学生。在这个“熟悉”当中,就有了具体分析,不知不觉中可能多了点“因材施教”的针对性。另外个可能是,人都有被别人“熟悉”和“重视”的心理欲望,特别是孩子。老师或大人,能够叫出孩子的名字,甚至还知道他的一些特点,哪怕是小毛病,这说明对他熟悉。熟悉,这在孩子的心目中无疑是“被重视”。重视便是无言的鼓励,是对学生有力推动和引导。
由此我觉得,衡量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除了看其书教得如何,课堂发挥怎样。是否还应该“考核”其对学生的“熟悉”程度?
熟悉孩子很简单,多和孩子玩玩、玩得起来就行了,关键看是否有心。玩是个交流,是寓教于乐、潜移默化。超级门卫对孩子的熟悉,也仅仅在孩子进出校门的那个片刻。当然,或许还有课间课外的一些“活动”。门卫与孩子之间的“玩”是非常有限的,而这个有限时间里,记住了全部名字,让人惊奇却令人感动。作为一个曾经是教师的家长,在孩子的培养上,最大的缺憾是陪孩子玩得太少太少了。孩子很小,一有空我便给他“上课”、检查作业。当我意识到孩子比较难教时,孩子已经长大,根本就不和我玩了。玩都玩不起来,教,便只剩下和你理论了。
熟悉和玩,这是心灵的耕耘。教书育人的全部何尝不就是个心灵耕耘呢?据说现在的大学,老师是绝对不和学生玩的。除了45分钟与学生谋面,其它时间连个影子都看不见。四年下来,学生的名字和人往往对不上号,能够叫出名字的,寥寥无几。我不知道这个“距离”是产生了何样的“美”,抑或反映了我们教育的不足。去年西南联大70周年纪念中,不少人追忆里都提及在那样一个兵荒马乱时期的局促之地,西南联大何以培养出一大批世界级的人才。我想也许正是当时条件所限,师生困苦一块,使得言传身教得以酣畅淋漓发挥,是个重要原因。有道是身教重于言传。
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超级门卫是个好老师。然而,我们的学校总不至于教书归教书,育人归育人,作分工式的分离吧?或者非得家长“尊师重教”之下,才能叫出“名字”的熟悉。教师、教书,那总归是育人的主渠道。(严雨龙) (来源:红网)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