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全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特别要处理好政府主导型创新和民间推动型创新的关系,充分发挥政府和民间两股力量、两种优势,激发全民族的创新精神,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政府主导型创新是指官方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手段自上而下实施的有组织的创新行为。
民间推动型创新是指由民间主体依据自身力量、技术水平和制度安排所实施的自下而上的创新,或者由掌握一定技能的普通公民自发、分散、随机地以产品、技术、工艺的改进为内容的技术创新行为。
一
国家创新体系是政府、企业、大学、研究院所和中介机构之间在追求一系列共同的社会和经济目标过程中相互作用,并将创新作为关键驱动力的体系。其中,政府主要是制度创新的主体,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研究机构是知识创新的主体。各类主体互相联系,密不可分。强调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地位,绝不能忽视政府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
首先,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需要政府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需要政府提供与创新相关的公共产品和制度供给。目前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过程中,要素配置和价格形成机制尚不合理,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格局还未完全形成,社会商业信用体系也还没有建立,地区发展和产业发展都很不均衡。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需要政府综合协调宏观、中观和微观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适时调整宏观目标并引导各种创新资源配置。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单纯的资金、人才、技术投入,需要观念更新、制度保障,政府是推进管理创新、文化创新、制度创新等创新配套环境的主导力量。
其次,从国际经验来看,当今世界公认的创新型国家,无不走过了政府主导下的技术创新历程。在工业化的初期和中期,民间力量较为薄弱,绝大部分研发投入、研发机构和科研人员应由政府提供,政府需要在技术创新中处于主导地位。20世纪60年代处于工业化中期的美国,全社会科研经费中政府投入占65%,70年代是55%,2000年美国政府的科技经费中还有33%投向企业。相比之下,2006年我国政府研发资金占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的比重不到30%,是远远不够的。我国目前总体上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政府仍然需要在技术创新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
政府主导型创新和民间推动型创新的区别和分工主要表现在:
第一,在创新主体上,政府主导型创新的主体为政府、政府所属的科研机构、实验室及国有企业。2002年,我国国有研发机构有4347个,其中从事研发的人员共有20.6万名。2006年,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共有科技活动人员46.2万人,政府研究机构研发经费达到567.3亿元。民间推动型创新的主体由民间科技研究者、民办科研机构和民营科技企业三个部分构成,其中最主要的是中小型民营科技企业,也包括掌握工艺的基层技术人员、工人或农民。目前,我国民营科技企业已超过15万家。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和全国工商联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专利申请量的61%以上是民间创新者完成的。我国85%的新产品、65%的发明专利是民营中小企业创造的。
第二,在创新载体上,政府主导型创新主要以高新区为载体,如我国各地由政府规划建立高新技术园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目前,我国共有国家级高新技术园区54个,从业人员521.2万人,区内企业45000多家,研发经费支出1054亿元。另有54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各省市区开发区4000多个,汇集了国家大部分的研发资金和创新型人才。民间推动型创新则主要以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集群为载体,如以浙江温州等地为代表的民营经济和民营科技企业的块状经济和产业集群。这些块状经济区集中了浙江半数以上的民营科技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省企业投入的80%以上。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些高新技术园区虽然是政府主导下的产物,但是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以及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它们日渐成为政府组织民间创新的重要形式。
第三,在动力机制上,政府主导型创新主要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求,主要考虑社会效益,致力于弥补市场失灵,积极寻求在航天、国防等无法通过市场手段获得核心技术的领域取得突破,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世界各国的竞争中占据先机,全面拓展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发展空间。由于公共产品供给的主体是政府,公共产品创新的主体也应该是政府。民间推动型创新主要为了满足个体需要和市场需求,主要考虑经济效益,致力于提高产品竞争力,追求利润最大化。普通公民的创新则是为了打下创业的基础,便利日常生活或满足好奇心。
第四,在创新层次上,政府主导型创新应该主要着力于一批重大的、高端的、投资大、回收期限长、自主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原始创新,特别是具有公共产品性质的共性技术和基础研发技术,如神舟系列载人航天飞船、“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工程等重大科技项目。民间推动型创新则大量集中于面向市场、中低端的、实用型的创新产品和工艺改进。民间推动型创新具有领域广、层次多、形式丰富等特点,其创新成果紧贴百姓日常生产和生活需要。
第五,在创新优势上,政府主导型创新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宏观协调把握的能力较强,往往“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特别是公共产品的创新,往往有明确的需求目标,一般不存在市场风险,只存在技术风险;民间推动型创新的力量往往比较分散,但其机制灵活、决策迅速,具备政府主导型创新所无法比拟的贴近市场、反应灵敏的优势,但它不仅面临技术研发风险,也面临管理决策和产品营销的市场风险。
政府主导型创新和民间推动型创新具有不同的特点,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在直接面向市场的广阔领域上,要坚持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在一些重大的、关系国家安全的、无法通过市场手段获取的、具有公共产品性质的领域,仍然需要政府直接参与技术创新活动。此外,政府作为技术创新的制度供给者,需要在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人才培养、创新环境营造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创新领域,激发民间创新的积极性。
三
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需要充分调动政府和民间两股力量,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型创新和民间推动型创新两种优势,营造一个鼓励创业、支持创新的良好环境。具体来说,要进一步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重视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把民间创新纳入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世界科技史表明,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从民间走向官方、从非主流走向主流的,民间创新资源和创新能力是不可忽视的。各级政府在制定创新体系的战略和规划以及实施过程中,要把民间创新纳入国家创新体系中,特别需要完善发现和培育机制、评估和保护机制、扶持和激励机制、交流和合作机制。
第二,优化资金配置,解决民间创新的融资难题。政府在加大基础科学研究投入力度的基础上,要集中力量解决民间创新的融资难题,引导民间资本参与技术创新。要进一步发挥政府资金在创新投入中的引导作用,加大财政支持和税收优惠,加强地方财政对创新基金的投入,提高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的支持强度、扩大资助范围;尽快推出创业板,逐步完善股份代办转让系统和产权交易市场,构建支持创新的多层次资本市场。通过财政税收优惠、组织制度创新,壮大风险投资事业,构建天使投资与创业企业的网络交流平台,鼓励民营企业家等先富人群通过天使投资参与技术创新;放松金融管制,借鉴我国村镇银行和美国硅谷银行的模式,优先在高新技术园区鼓励民间资本试办社区银行,化解科技型创业企业融资难问题。在民营经济发达地区,引导民间非正规金融发展成社区银行、中小民营银行,从制度上解决民间创新融资难问题。
第三,健全支撑体系,支持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要积极推进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立技术成果交易、成果转化、科技评估、创新资源配置、创新决策和管理咨询等专业化服务体系。以官产学研合作体制改革为突破口,整体推进创新的中介服务体系建设,特别是要完善包括技术市场、人才市场、信息市场、产权交易市场等在内的生产要素市场体系,逐步培育和规范管理各类社会中介组织,强化中介组织的联动集成作用,形成有利于创新的市场体系结构。重视军民融合技术创新体系的建立,在产业链分工层次上推进军民一体化,形成“民为军用、以军带民”的发展模式,缩短技术开发时间,节省技术创新成本。在完善“创新链”、供给具有公共产品性质的共性技术和基础研发技术上,政府主导型创新要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四,优化创新载体,建设有竞争力的创新经济集群。创新需要有良好的空间载体和基地,高新技术园区是高技术产业集群的一种典型模式,也是创新型国家的先行区和示范区。我国高新技术园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需要以创新创业为驱动力,转变竞争方式和增长方式,提升内生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具体而言,就是要实现增长方式从粗放向集约转变,从单纯重项目引进向重环境和服务转变,从以政策优惠为主向制度创新为主转变,从模仿创新向模仿和自主创新相结合的方式转变,从重空间规模扩张向重视人力资源开发转变。对于民营经济的产业集群和块状经济而言,要通过增加创新投入、技术改造、自主创新、品牌战略等途径,发挥集群内技术扩散途径通畅、创新网络建设便捷等优势,推动传统产业集群的优化升级。
第五,重视创新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教育能否发挥其培育创新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和人力支持的作用,是创新型国家建设成败的关键。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应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创新源和科研院所智力源的作用,增强高校科研投入,改革科研评价体系,激励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改革高校传统的教学方式、教育目标和评价体系,构建创新型教育平台,实施开放式、互动式教学,促进人才培养由注重知识学习向注重能力培养转变;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重视就业指导和创业培训,实现实验室人才和创业型人才结合,培养一批既懂科技又懂市场的创新创业人才,最终推动技术创新;改革高校、科研院所的管理体制,把大量原来依附于政府科研机构的技术创新人员推向市场,使其在市场竞争中实现流动重组和优化配置。激发大学与科研院所的创业动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推进产学研密切合作。
第六,塑造创新文化,营造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创新文化能够通过创造、激励、渗透、整合、导向与规范等机制影响创新的制度安排。在创新型国家建设过程中,要通过重塑区域经济文化,培育创新创业精神。具体来说:弘扬创业文化,实现从依赖政府向依靠市场的转变;弘扬创新文化,实现从墨守成规、小富即安的价值观念向勇于创新、追求卓越、鼓励探索、宽容失败转变;弘扬合作文化,实现从利己独赢向合作共赢转变;弘扬信用文化,实现从重即期利益向重长远效应转变,从守财向守信转变;弘扬开放文化,倡导开放思维与流动意识,实现从静态封闭向动态开放转变。
(作者:辜胜阻,全国人大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教授;洪群联,武汉大学战略管理研究院研究助理) (来源:求是)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