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广州5月8日电(记者陈先锋)为解决低收入阶层住房难的问题,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在全国各地铺开。然而由于缺乏综合性考虑,导致一些低收入阶层陷入了要么“安居”,要么“失业”或者生活成本提高的两难困境。
对此,专家认为,政府大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值得褒奖,但是建设具有福利属性的保障性住房更应统筹考虑,并以全面提高群众生活水平为目的,而不应该仅仅以改善群众住房条件为终极目标。
廉租不廉住 部分群众宁守旧屋不搬新居 在广州白云区金沙洲,广州市建设了一个大型新社区,其中包括廉租房和经济实用房。据悉,为满足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广州市欲以每平方米1元的租金把廉租房租给符合条件的低收入市民。
然而1元的房租并没有吸引所有符合条件的市民前来。分配到金沙洲廉租住房的广州市民李谷英就放弃了廉价的廉租房,而宁愿继续住自己的房子。
依靠低保生活的李谷英认为,自己和女儿一起住在市内的一间小房子里,每月只要13.8元的房租,但是如果搬到金沙洲,每平方米1元的房租加上物管费一个月就要六七十元,而且住在金沙洲之后,增加的车费和伙食费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据悉,广州金沙洲远离市区,和佛山市南海区接壤,公共配套尚不完善,贫困租户除了交纳不低的租金和物业管理费,还要支出数额不小的交通费用。据报道,原在珠江人民街街道办做保安的袁先生,就因为入住新房而辞职了。因为他在广州市内做保安,如果要上晚班,金沙洲暂时没有出去的车,而且中途转一趟车来回都要8元钱。
一些市民也认为,尽管金沙洲新社区的房子窗明几净,户型合理。但生活成本却大幅增加,这样的廉租房还是住不起,宁可继续生活在狭小的旧屋。
缺乏综合考虑保障性住房陷入两难困境 记者也曾多次前往金沙洲采访,在这个廉租房社区的居民中,老人和残疾人占的比例较高,因此对医疗服务需求格外大,但目前社区附近没有大医院,满足不了社区居民看病的需求。而且金沙洲一带没有中学,一些特困户子女目前只能在广州市区的中学上学,遇到塞车来回都要约2个小时。
一位陈姓市民表示,非常感谢政府给他们提供的新居,但一般情况下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的地点离城市较远,条件较差,如果没有起码的配套设施和管理服务,很难在那里生活下去。
据统计,尽管去年底广州有3148户摇珠分得廉租房的双特困户,但还有一些家庭没有搬入金沙洲新社区。事实上,目前,全国不少地方的保障性住房一般都建在距城区相对偏远的地方,配套设施不全,生活不方便和成本过高,从而造成不少低收入群体放弃保障性住房。
记者分析认为,政府已经投入了巨资建设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如果在规划过程中不进行统筹考虑,解决好群众入住以后的生活问题,那么,保障性住房就会变成华而不实的政绩工程。
专家也表示,保障性住房本身就应该是一个系统的动态工程,而不应是孤立静态的。当前,要想满足低收入群体的自住需求,政府各部门就必须要相互协调,灵活运用各种政策、价格与服务手段,及时纠偏公共设施与公共服务不配套不到位的情况,来保证保障性住房使低收入群体“安居乐业”
在发现这些问题之后,广州市政府有关部门已开始着手解决金沙洲解困房生活不便问题,包括公共交通、学校、邮政所、文化活动站、老年人服务站、物业管理大楼、肉菜市场等。此外,考虑到双特困户收入较低、病残户较多的情况,从方便双特困户生活出发,民政部门即将在金沙洲新社区卫生站内开设慈善门诊。
谋划全局考虑 多方投入建设保障性住房 尽管目前广州市已经开始解决保障性住房的配套不足问题,但目前国内仍有不少地区正在或将要面临着因为生活配套设施滞后以及入住后生活成本大幅度提高等因素,造成许多低收入群体无奈放弃保障性住房的尴尬局面。
对此,广州房地产专家韩世同认为,政府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是非常正确的,尽管其间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但是不能因噎废食。因此建议在建设保障性住房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全盘考虑,甚至也可以把保障性住房建设在配套比较完善但地价不太高的市区。
也有专家认为,保障性住房的配套设施是一个城市综合性管理的问题,而政府出于尽快解决住房困难户的目的,目前入住的廉租房、经济适用房与交通、商业区及其他生活设施的配套相对不够完善。因此,这些保障性住房的配套问题政府还应多头投入。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袁奇峰认为,保障性住房应分散建设 ,让人们无差别使用社会公共资源。应该采用“大分散、小集中”的规划模式,“分散”到可以与别的社会阶层共用社会公共资源,“集中”到不能超过需单独为其配置小学。同时,城市规划要精细化,在复杂的情况下,政府的决策需要更多的研究来支持。
此外,提供就业机会至关重要。那些居住在保障性住房的低收入群体最大的需求就是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因此应该改善保障性住房周边交通,增大人流发展商业。
(责任编辑:黄芳)